國中老師 林志翰
台灣的教育很悲哀!多元比序下的國中生十八般武藝樣樣來,採計個人學習歷程檔案計分方式下的高中生更得要靜如處子、動如脫兔,所以,面試時展現才華洋溢的一面,避免被貼上書呆子的標籤。後果就是,基礎學科的紮根不重要,樣樣通、樣樣鬆。
想不到,主導教學的老師培育方式也要變了!未來師培大學可以申請成立「國中小學教師合流培育」,明年開始授課。修完課程的學生,即同時具備可到國中小學教書的資格。
最可怕的是,現行國中小教師是分開培育,國中教育專業課程有26個學分,國小是36個學分,如果要同時取得國中小教師資格,光教育專業課程就要修62學分。但「國中小學教師合流培育」的教育專業課程只要修滿40學分,再另修教材教法、教學實習,就能兼具到國中小學教學的資格。
現行國小師資培育最為人詬病的地方,就在於國小老師包班制,個別學科的專業能力不足;以後又只要用約三分之二的學分就能讓更多人拿到中小學教師兩張證書,令人擔心,教師專業不足的窘境恐怕將會延伸至國中教學現場。
《親子天下》雜誌曾在2017年報導,一位想當高中數學老師的德國研究生高家志直言,台灣的數學老師專業程度非常高。在台灣,數學系成績好的同學可以唸教育學程,代表是數學較好的同學去當數學老師,但德國不同,數學非常厲害的人不太會當老師,他們可能去做保險業、銀行業。
德國老師要一個人教二或三個科目,因為學校跟政府認為,老師教兩個科目比較彈性,例如一個老師生病,有其他人可以替代。因此想在德國當老師,在校要修兩到三個科系,各科就不會唸那麼深。這也襯托出台灣中學的師資培育著重專業, 老師可以專精於個別學科。一旦國中小學教師合流培育,專業不見了,不正是捨本逐末嗎?
再以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來看,孩子的認知發展分成四個階段︰出生到2歲為「感覺動作期」,逐漸由反射行為到以目標為導向的行為;2歲至7歲為「前運思期」,思考模式以自我中心為主;7歲至11歲為「具體運思期」,邏輯思考能力的增進,解決問題逐步走出自我中心;11歲至成人為「形式運思期」,抽象思考,有邏輯思維,可以使用系統的實驗來解決問題。
不同年齡層學生的認知發展、思考模式大不同,老師的應對處理也大不同。只要修滿40學分的老師就能展現專業,游刃有餘地處理孩子學習與人際關係的問題嗎?
國中小教育的對象不同,老師具備的特質自然也不同。「國中小學教師合流培育」這點子,不知道又是那位教育專家的即興之作?聽聽德國研究生的真實感受,台灣教育還要鬆綁專業,換來庸才教師、庸才學生嗎?
Photo by <a href=”https://www.freepik.com/free-photos-vectors/school”>School vector created by Freepik</a>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