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族 鍾佑煖
近來日本社會新聞充斥殺人事件,先是川崎市於5/28上午,一名和親戚同住的中年男子持雙刀隨機砍殺在公園公車站等公車路人,包含了成人及兒童的重大傷亡。
另外,6/2在東京發生一名父親殺死44歲無工作且長住在家的兒子,他向警方自首時表示兒子曾嫌家附近小學太吵且有暴力傾向,擔心兒子對小學生不利,才會先殺死兒子。
隨著上個世紀日本的經濟泡沫化,原本穩固的勞動結構瓦解,出現了一群找不到工作或不願低就的青壯年男性,在家靠父母養,這群人被稱為「啃老族」;估計這群啃老族已經超過500萬人,成為日本一個令人憂心的社會現象。
對失業賦閑在家的青年,一般人總會不自覺得將之貼上了「宅」、「不愛社交」、「愛打電動」、「情緒障礙」等標籤,而家庭內的成員,尤其是父母輩,或許起先會覺得暫時性的經濟支援也無不可,但時日一久總會有磨擦。當彼此間意見相左,甚至情緒激昂時,悲劇就有可在一次又一次的家庭暴力中出現。
例如狠心的子女為了金錢、財產、情緒等,泯滅人性痛下毒手,台灣社會也屢次傳出殺父、弒母的天倫悲劇;或者是不堪精神及經濟壓力的父母以不想自己去尋短後,讓孩子受苦為由,私自對親生子女痛下殺手。
人們常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但不論先天性家庭經濟結構如何,現代社會中變動因子變多,人際社會多追求量化的成果與高效能,就連原本被喻為「避風港」的家庭,也無可幸免的成為了互相爭取地盤與資源的另一塊戰場。
備受長輩呵護溺愛的年輕一代,生活在物質無缺的環境,卻缺乏心理與韌性,而在外奔波忙碌的父母,同樣也無暇去認識自己的孩子所遇到的生活困境,脫口而出種種催促與嘮叨,加深了彼此的誤解鴻溝。
也許,當家庭衝突再現,最重要的,不是讓彼此成為「家醜不可外揚」的結構性壓力來源,而是讓社區諮商輔導機構面對這樣的課題,並且進一步尋求適當的介入與幫助的機會。
為,過往的心理諮商總跳脫不了傳統的「生命線」、「張老師」等隱避性的電話與電郵諮商,但隨著網路論談與自媒體部落客的興盛,心理師與媒體的雙重介入,讓更多人有了另一種自學的選擇。
無論如何,心理協調工作應該要更能夠落實到人們的生活範疇,這是公共衛生中很重要的一環。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