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論

大叔大媽難救台股 稅制改革才能治本

20 7 月 , 2016  

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兼兩岸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    李沃牆

果然是新官上任三把火,金管會主委丁克華一上任即發起金融挺產業、挺公共建設等政策;日昨又建議機構法人及大叔大媽們多買台股;針對後者看似有理,但卻有諸多討論之處。

不可諱言,近年「中國大媽」成為耳熟能詳的名詞,甚至揚名海外。過去,中國大媽因炒黃金而聲名大噪,大媽經濟也成為不容小覤的市場主力。然而,金管會在今年一月所發布的「投資人交易股票行為分析」報告已指出,台股散戶中以41至60歲成交金額占比重最大,為所有散戶成交金額的五成八;換言之,大叔大媽們早已是撐起台股半天邊的主力。另一方面,在台股投資人結構中,外資及本土法人占比已逾半,成交量暴起暴落的情況較先前少見。

有道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台股由極盛的三千多億台幣的成交量高峰跌落至今日不及一千億的谷底,其來有自。倘不能對症下藥,無異於治標不治本,台股再也難回天。進一步言之,台股成交量迨自 2009年即有明顯下降,在2012年復徴證所稅後更是急轉直下;尤有進者,股市大戶及中實戶人數紛紛流失。2014年11月17日滬港通後,也造成資金排擠效應;縱然,金管會曾提出振興股市四箭因應,紛擾多時的證所稅亦遭廢除,並自今年元旦生效,但台股仍是扶不起的阿斗;箇中原因,即值得深究。

其實,證劵商業同業公會的調查報告已指出,「租稅負擔過重」、「股市投資獲利日益困難」、「資金安排轉為投資海外市場」是影響主力大戶投資決策及意願之三大主要因素;而「租稅負擔過重」、「國際情勢動盪不安」、「國內股市大盤指數處在高點」則為影響一般散戶投資人交易之三大關鍵因素。由此可看出,稅、費負制度問題不調整,大叔大媽終究也會拋棄台股,移情別戀。

按理,投資人都希望降低交易成本,以提高獲利;但台灣稅費負擔較鄰近的區國家為高,已影響國人及外資的投資意願,徒使資金外流,證券市場失去國際競爭力。舉例來說,一、據台灣證劵交易所一份委外研究報告顯示,台灣投資人交易成本偏高,其所繳納的稅費占賣出金額比例為0.51%,高於香港的0.41%、中國大陸的0.28%、新加坡及日本的0.24%及美國的0.17%;在大中華地區股市中,新加坡、香港及中國大陸均不課證所稅,亦無課徴證交稅,僅課徵低比例的印花稅,如中國大陸課徵 0.1%、香港及新加坡課徵 0.2%;新加坡若透過集保電子交割者免課。二、台灣針對所有投資人收取百分之二股利所得補充保險費(最高二十萬元),又多剝了一層皮;三、自2015年起股利所得併入綜合所得累進課稅最高稅率提高到45%。四、國內一般散戶的稅、費負擔高於外資或本土法人,使得個人投資者改變投資型態,假外資更時有所聞;這不僅有失公平性,亦影響資本市場正常發展。

所謂「地薄者大物不產,水淺者大魚不游,樹禿者大禽不棲,林疏者大獸不居」。正說明有好的投資環境,自然「內資近者悅,外資遠者來,股市旺旺來」。俗云「七年之病,不能求三年之艾」,但至少要對症下藥,才能讓台股逐漸起死回生。

, , , ,

By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