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時事評論

國文課可以更生活化

許惠琪

教育部26日召開課審大會,《紅樓夢》〈賈探春敏慧興利〉(節選自第56回〈敏探春興利除宿弊,賢寶釵小惠全大體〉)入選高職國文推薦選文。過去《紅樓夢》較常列選文的是〈劉姥姥入大觀園〉(節選自第40回的〈史太君兩宴大觀園,金鴛鴦三宣牙牌令〉),著重在人物形象刻化等小說技巧。而此次選文呈顯的面向除文學技巧外,更藉由探春治家嚴明,理財有道,擴及管理方式、經濟生活等文化面向。

把「國文」從「純文學」展延為「文化」,是個值得鼓勵的方向;值得注意的是:傳統法律文化的研究、教學,在大學中文系及中學國文,較少受到重視,或可加強。

《紅樓夢》第15回〈王鳳姐弄權鐵檻寺,秦鯨卿得趣饅頭庵〉大意是說,王熙鳳收受饅頭庵老尼靜虛轉交的三千兩銀,逼死一對苦命鴛鴦雙雙殉情。做了有損陰德之事,鳳姐卻對靜虛說:「你是素日知道我的,從來不信什麼陰司地獄報應的,憑是什麼事,我說要行就行。」這反映佛教或民間信仰的「應報觀」並未深入世俗生活。

相反地,西方基督教《新約聖經‧羅馬書》第12章第19節說:「親愛的弟兄,不要自己伸冤,寧可讓步,聽憑主怒,因為經上記載著:『主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西方法律即便仍有康德、黑格爾的應報思想,但基督教文明對社會有深遠的支配力。末世審判的說法,讓人相信報復一事,應留待上帝,而非人間的法律。但在中華文化下,俗世社會由儒家主導,佛教因果報應無法像基督教般發揮深遠影響力,報仇倚賴人間的法律。所以多數人很難放棄法律的報復色彩。所以韋伯說,中華法系的特色,是用俗世法律,處理超世問題。

刑罰的正當化基礎有二,一是「目的論」。二是「應報理論」。「目的論」認為,刑罰的意義在預防犯罪,藉由施予刑罰,使行為人日後不敢再犯(特別預防),也對潛在犯罪者,產生威嚇作用(一般預防)。「應報理論」簡言之即「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正義觀,帶有復仇的色彩。當代受自西方的主流刑事思潮,不強調「應報理論」而傾向「目的論」。

因此,關於鞭刑是否能嚇阻酒駕、性侵等重罪,刑事專家多從定罪論、查獲率、行為人再社會化之可能性,以及刑罰的邊際遞減效應,說明重刑政策無法預防犯罪。但這僅能解決「目的論」層次的問題。深植人心的「應報觀」卻很難被放棄。所以11月底新北市中和發生縱火事件,侯友宜及死者家屬都表示,兇手不判死對死者交代不過去。

報復觀在中華法系很受承認。《春秋》「桓公十八年」(公元前694年)記載戰國時最聳動的國際緋聞。故事要從「齊大非偶」這個典故說起,齊國公主文姜艷冠群芳,卻遭鄭國太子婉稱「齊大非偶」,不敢高攀辭婚,文姜遭退婚之辱而重病,同父異母的兄長諸兒每往內室安慰,兄妹宮帷穢亂之事,被父親齊僖公識破,急著將文姜嫁往魯國桓公;後來諸兒繼位為齊襄公,為便於兄妹長享合歡之樂,派大力士擊殺魯國桓公。

宋代學者呂祖謙《東萊博議》「魯莊公圍郕」一條,認為,齊襄公乃魯莊公殺父仇人,不共戴天,又兼違背盟約,報仇乃天地間最正義之事,即便魯弱齊強,魯莊公極可能因報復而死於仇敵,也當在所不惜。《元史‧刑法志四》甚至明文承認因報仇而殺人,無罪。

中西法律文化差異,可通過國學經典加以梳理。當今不論大學中文系的研究或中學國文教學,都大量引入跨領域視角,例如:以精神醫學分析《紅樓夢》12金釵性格;以建築學賞析晚明園林文學之美;以心理學談傳統禮俗。但面對國法與民情違背的當下,傳統法文化的研究,竟如此之少,這議題的切要性,不下於其他。設「法」活化傳統學術,或許比爭執《紅樓夢》為文言或白話選文更重要。

viewpointtaiwan

Recent Posts

台積電與日本合作深化快跑,是因為美國助推?

科技力智庫執行長  烏凌翔  ...

11 個月 ago

民進黨執政下只有人民被電

資深媒體人  江振義 (閱讀全...

11 個月 ago

國民黨會在立法院強力監督政府

學術工作者 徐惠 (閱讀全文....

12 個月 ago

新國會應該全力掀開民進黨八年執政遮羞布

資深媒體人  江振義 (閱讀全...

12 個月 ago

中投、欣裕台收歸國有 行政法院為虎作倀!

中華民國法律政策協會副理事長 ...

12 個月 ago

總統絕對多數決,改變扭曲的民主

美國伊利諾芝加哥大學教授  汪...

1 年 ago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