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時事評論

勿讓娛樂性創意扼殺對歷史的認知!

上班族  Helen

表演藝術的創意和幽默感與歷史認知的道德感真有衝突嗎?新竹光復中學高中生因在校慶上扮演二戰時期德國希特勒納粹武裝引發了輿論熱議,有人直指現在的年輕人自我意識過強,錯把創意當成好玩的藉口,缺乏歷史觀與世界觀,更遑論其他的教職員居然默默允許他們的變裝遊戲,簡直荒唐;另有人則覺得這樣的行為雖不足取,但也不是一無是處,是外界的指責有心人想要操弄議題攻占新聞版面。

其實任何議題,只要牽涉到種族、性別、政治確認、宗教關係等,往往很難百分之百正確,更何況若把這樣的議題包裝成各種表演藝術,包含一般大家較熟悉的電視節目、舞台劇、報刊散文、漫畫或是較小範圍的區域性展演,如野台戲、廟會、校慶表演等,更會因為觀賞者的觀賞角度不同而有不同的解讀;而比較小眾的非主流群體和一般大眾的主流群體,可能有觀念上的差異而產生了不同的同溫層效應,好比菜籃族和小資上班族收看的戲劇種類就可能區分成鄉土劇和都會愛情劇等;如此一來,對於情節的安排及廣告的置入,也會明顯不同。

但不論如何,有一條界線是非常明確而且不可跨越的,那就是對特定族群的歧視或醜化,不論是針對人種外表(含衣著及語言表達方式)及經濟體(生活方式 & 職業 & 宗教信仰)的歧視和排擠,或是對重大歷史創傷進行娛樂性的展演,都有可能激發激烈的震盪效應。以下的幾個例子可以做為借鏡。

ㄧ、美國Fox電視台,針對總統大選議題對亞裔年長者受訪時對其不流利英文進行嘲諷

2016/10/7美國Fox電視台在紐約華埠街採訪,問華人民眾對總統大選的看法,但是卻配上諷刺性的電影情節,影片中記者訪問了兩位不太會說英文的亞裔老人,並在訪問中一直模仿老人家的口音及誇張爆笑的旁白,結果節目播出後造成大眾的不滿,認為嘲諷他人的行為並不等於幽默,而且針對老人更是沒品。(p.s.國內也曾有某位女士因嘲笑老榮民口音及辱罵其為國家負擔而引起撻伐)

二、法國查理周刊恐怖攻擊

2015/1/7 法國諷刺周報《查理周刊》遭到恐怖攻擊,至少造成12人死亡、20人受傷。起因是刊登諷刺穆斯林的衣著守舊迀腐。漫畫中的男女穆斯林以反諷的方式脫掉了他們的長袍,並在海灘上裸奔。這對於民風自由的法國人來說可能只是一種特有的幽默感,反正只是在嘴皮子或文章上佔了一點便宜,並沒有造成任何人的傷亡。但真的是這樣嗎?結果漫畫刊登沒多久,該雜誌Facebook頁面就遭受死亡威脅,後來歹徒進入該雜誌社行兇。或許有人會說,查理周刊是為了維護言論自由及普世價值,並沒有錯,只是為了刊登可能被激怒的言論而造成殺身之禍值得嗎?

三、英國皇室哈利王子扮納粹挨轟

2005/1/13當時年僅20歲哈利王子被拍到身穿納粹制服、別上納粹標誌臂章,到倫敦一家夜店參加化妝舞會。他一手拿香菸、一手握酒杯的照片刊登英國報刊後,招致猶太團體和國會議員抨擊。哈利後來也被建議走訪波蘭去參觀二戰時期奧斯威辛納粹集中營,感受當時被殘忍屠殺的民族血淚史。日本和南韓則有女團演出時穿著類似納粹軍裝,引發不滿。很多軍事迷,喜歡納粹時期的服裝和崇拜納粹兩回事,但在公開的場合中以此為娛樂主題則是另一回事。

在成長與思辨過程中,無法避免出錯;但個人淺見認為,要養成健全的人格,最重要的是對他人的同理心。一個有同理心的人,不會在別人的傷口上灑鹽,不會去嘲諷比自己弱勢的人;一群有同理心的人,即使面對立場觀點不一樣的群體,也會努力用和平理性的方式表達訴求。另外,表演藝術的創意和幽默感若只是膚淺的以歷史事件做服裝及道具的cosplay,非但達不到娛樂效果,還可能造成其他民族的對立及不滿,不可不慎!

viewpointtaiwan

View Comments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trafgesetzbuch_section_86a
    看起來似乎有不少象徵。
    或許外交部與教育部可以出國考察下,各國各州對於類似的狀況的禁令法規,與學生觸法時的處理方式,包含未成年學生與監護人刑責,與學校的輔導等。 包含比如說美國邦聯旗禁用後的各州狀況。 以及是否本國人在境外也犯法,還有外國人含外交人員在境內的適用狀況。

Recent Posts

台積電與日本合作深化快跑,是因為美國助推?

科技力智庫執行長  烏凌翔  ...

11 個月 ago

民進黨執政下只有人民被電

資深媒體人  江振義 (閱讀全...

11 個月 ago

國民黨會在立法院強力監督政府

學術工作者 徐惠 (閱讀全文....

12 個月 ago

新國會應該全力掀開民進黨八年執政遮羞布

資深媒體人  江振義 (閱讀全...

12 個月 ago

中投、欣裕台收歸國有 行政法院為虎作倀!

中華民國法律政策協會副理事長 ...

12 個月 ago

總統絕對多數決,改變扭曲的民主

美國伊利諾芝加哥大學教授  汪...

1 年 ago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