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戰略前瞻協會會員 宋磊
建軍攸關台海安全。國軍從早年的「徵兵制」轉換成「募兵制」後,部隊人力缺口的問題快速浮上檯面。雖然「募兵制」已是各國主要的兵役制度,也合台灣社會期待的制度,至今仍有國家採用徵兵制。
在不同時期的裁軍政策下,無論是傳統的陸軍裝甲兵、步兵、砲兵,或是空軍飛行員的數量(座艙比),都已呈現出程度不一的缺員問題。
美國《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在2月15日刊載了一篇由Paul Huang撰寫的文章指出,台灣現役部隊的「編現比」出現嚴重的人力缺口,陸軍部隊實際的人力缺口高達三分之一,表面上的坦克、裝甲車與砲兵數量並非等同真實戰力,這是軍方高層必須務實面對的問題。
換言之,即使國軍採購新戰車、新戰機與大砲,一旦開戰面臨沒有充足/訓練有素的軍人操作裝備,部隊將構成嚴重的戰力缺口。
充足的專業人力+務實訓練+優良裝備為判斷部隊戰力的基本要素。雖然不能否認蔡英文政府的確從美國採購到新裝備,美方也明確表示未來逐步強化我國的防衛實力,但台灣部隊真正的問題─部隊無法招募到足夠的專業兵源─這個始終沒有解決。在此情況下,裝備的優良與否實在不是國防部應優先關懷的課題。
因此,論及兩岸發生軍事衝突時,台灣如何獲得廣大兵源,這個問題顯然就非常重要。對此,國防部總是表示,國軍有能力可以即時/及時獲得足夠的兩百萬名後備軍人。然而,根據現有資料,國軍有無能力迅速獲得足夠的後備軍人,其實是是一大疑問;再說,即使如國防部所說的,一旦需要,可以立即召集足夠的後備軍人,但這些後備軍人需要專業裝備才能真正發揮戰力,但國軍真的有辦法可以供應足夠的裝備嗎?
其次,台灣並無以色列國的「憂患意識」與「平日訓練」制度,因此,看似龐大的後備兵力,若平常沒有施以足夠且適當的訓練,戰時臨時召來,恐怕也難以發揮實力。所以,一旦爆發台海戰事,所召集來的兩百萬後備軍人,不過是紙上談兵罷了。
本文絕無詆譭國軍之意,只是希望高層要認真面對員額不足的問題,以務實建軍為原則。假若政府、國防高層不願正視國軍當前的問題,一再透過不實的政治文宣品、表面的軍購裝備賣弄軍事專業,不但會造成國人對軍隊實力的誤判,更可能誤國誤事,不可不慎。
上述美國《外交政策》文章具有專業的參考價值,真實的訊息絕非危言聳聽,當政府高喊建軍政策時,適時參考國外學者的觀點或許助於解決國軍當前的問題,也讓國人明白建軍備戰並非口號而是必須付出行動。在國家有限的資源中獲得合理建軍,杜絕華而不實的軍事消息才是協助國軍真正提升實力的最佳之道。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