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論

力抗中國?!處於十字路口的蔡英文

11 10 月 , 2016  

史為鏡

蔡英文繼日前拋出的「力抗中國壓力說」後,於不旋踵間,再透過美國《華爾街日報》專訪之機,闡述她在兩岸關係上,對中國大陸「不會屈服在其壓力之下、也不會走到對抗的老路上去」的最新說法。

一下說要力抗、一下又說不對抗,兩者間看似存有矛盾,但細究之下便可明瞭這都只不過是蔡英文為了討好不同主體的兩面說法罷了。蔡英文前不久說「力抗中國壓力」,除鞏固自己在綠營支持者心中的地位之外,最要緊的是安撫近來氣焰甚張的獨派;現在說「不對抗」是給美國跟中國大陸聽的,表示自己無意在兩岸間製造衝突。但又怕自己的說法被綠營支持者批評為對中國大陸不夠強硬,只好加句「不會屈服在壓力之下」來給自己塑造有擔當的形象。

蔡政府真能就奉行「不對抗」中國大陸的路線了嗎?以史為鑑,陳水扁政府執政初期一度也想與中國大陸交好,但因提出的「九二精神」、「統合論」無法取得陸方的信任,兩岸關係遂告停滯。後來陳水扁為轉移內政治理不善的焦點,遂改採「一邊一國」、「烽火外交」等對抗中國大陸的策略與行動,來動員綠營支持群眾,以求自己的連任勝選。

回過來看蔡政府現今的執政情況不也和扁政府執政初期相似,蔡政府先以「維持現狀、兩岸儘快坐下來談」等說法試圖與中國大陸交好。但因卡在不承認「九二共識」的情況下,兩岸關係毫無實質進展。加上蔡政府執政數月來內政外交狀況頻仍,導致民意支持度直墜。蔡政府不無可能回頭擁抱綠營支持者,並擇機打「力抗中國壓力」牌,以謀求民意支持度的挽回及往後大型選舉的再度勝選。

只是蔡政府若要「力抗中國」,意味著將要和中國大陸比拚實力,那麼除了得先墊墊自己有多少的斤兩外,還得評估「吃不到胡蘿蔔,換來棍棒痛打」的風險與代價。

過去由於馬政府主張外交休兵,台灣尚能參加ICAO大會,在換到蔡政府執政後,則已不獲邀請了。蔡總統的「力抗中國說」,被中國大陸的官方和媒體解讀是「獨化思維」的流露。若陸方等不到蔡總統承認「九二共識」的話,那麼接下來大陸的制台措施,將不再僅是阻絕台灣參與國際組織而已,還可能升級為拔去台灣的邦交國,讓台灣出現「漸進式」或「雪崩式」斷交狀況的嚴厲手段。

過去馬政府在經濟上,除了與對岸簽署多項協議外,還爭取到陸客來台、採購農漁產品等惠台措施。在蔡英文目前僅承認「維持現狀」的情況下,就已出現陸客大幅降低來台數量、農產品不再被採購、虱目魚契作續約告吹的慘狀。若蔡英文往後採行「力抗中國」的政策路線,那麼大陸也可祭出回應手段,讓台灣嘗嘗更有感的經濟痛苦。例如台灣貨物進出大陸時,陸方利用查驗程序卡關,造成台企的經濟損失或成本增加。再如透過「紅色供應鏈」,競爭甚至取代掉台灣產業。最嚴重的就是透過國際影響力,阻斷台灣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的機會。

綜上所述可知,蔡總統近日企圖博得內外支持的兩面論述,其實並無益於兩岸關係的實質發展。蔡總統就任迄今,擺在眼前的事實就是在不承認「九二共識」的情況下,台灣的外交空間已漸萎縮、內部經濟和兩岸經貿往來亦面臨嚴峻的考驗。就看蔡總統能不能運用其政治智慧,擇機承認「九二共識」這把解開兩岸僵局的金鑰了。

, , ,

By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