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市國中數學輔導團員 林柏寬
中國媒體《觀察者》刊登一篇文章指出,台灣的大學教育走向菲律賓化。台灣的大學有172所之多,香港人口數為台灣的三分之一,大學也不過才8所,連台灣的20分之一都不到。同樣陷入大學氾濫的菲律賓有大約650所高等院校,人人幾乎都是大專以上學歷,學歷不值錢,只好遠走異鄉當菲傭。
教育影響力無遠弗屆,台灣教改卻不斷在升學制度打轉,刻意沖淡學科比重,想要藉此翻轉傳統升學主義的陋習,高舉多元入學大旗,刻意打破高中與高職間的藩籬,108年大學學測又即將開放成績採計可以從「零」科至「四」科不等。
筆者曾在PISA成績表現優異的新加坡進行教育參訪,拜會過新加坡新躍社科大學與教育部,幾點意見供參:
首先,考試制度不是洪水猛獸,無需因噎廢食:新加坡強調因材施教,藉由考試進行人才分流的制度令人嘆為觀止。
小六升中學有離校考試(PSLE),考母語、英文與數學三科,達「O」水準的學生可以修習快捷課程或普通學術課程。修習快捷課程的「直通車」學生六年後直接考新加坡-劍橋會考,達「A」水準可以唸大學;修習普通學術課程的學生四年後也有個新加坡-劍橋會考檢定,達「O」水準進入初級學院,二年後再篩選適合唸大學的人才;而僅達「N」水準的學生則修習普通工藝課程,進入工藝教育學院或理工學院就讀,學會一技之長。不同學習課程的學生亦可藉由考試檢定成績轉換修習的課程,讓每個人適得其所。
當詢問到是否有學生成績水準達「直通車」或「O」水準,卻降填「N」水準學生就讀的工藝教育學院或理工學院時,教授與官員直呼不可能,臉上驚訝的表情恰與台灣教改刻意沖淡學科分數比重的思維成了強烈對比!
台灣教改漠視學生個人能力差異存在的事實,悲慘惡果就是廣設大學,大學生滿街跑,程度素質低落,但技職教育的根基卻被掏空。
其次,台灣過去「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固著,是同為企業剝削,父母們才希望孩子念好書,找個好工作,不要像他們那樣辛苦。沒有徹底改變企業剝削勞工的陋習,念好書容易找到好工作、遇到好老闆的思維就永遠無法被改變。空談教育理想願景,頻頻著眼於考試制度的枝枝節節,反而讓「教育公平性」的核心價值屢屢被質疑、挑戰。
最後,教育一定要跟企業緊密結合,培養企業與社會所需的人才資源,因應經濟需求,並讓企業肩負回饋社會的責任。教學可以很多元,以學生為本,少教多學(Teach Less,Learn More),讓學生進行探究思索,進行職涯探索,培養出21世紀所需的能力,才能夠幫助每個人在教育的過程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人生道路,厚植教育競爭力因應全球挑戰。
外國教育的月亮沒有比較圓,教育多元化與考試制度更不是平行的兩條直線。台灣人一定要有自信心,勿全盤否定過去傳統的教育制度,兼容並蓄地走出一條教育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