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新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葉峯谷
回首過去二年多的新冠病毒(Covid-19)傳染模式,當新冠病毒被確認會發生無症狀感染後,這個高傳染力但死亡率約達1%-2%間的病毒,各國就朝兩種主要策略作選擇:
觀察目前世界的新冠防疫政策趨勢,長期來看除極少數地點,清零策略均漸向共存策略靠攏。因為新冠病毒的傳染不僅難以徹底防止,本身還會不斷突變來適應環境。另一方面,隨著疫苗的施打以及治療藥物的研發,新冠病毒的死亡率被人們集體控制在一種「不滿意但可容忍」的比例。
回頭來看我國的防疫步調,個人研判指揮中心其實2020年早就企圖跟上英國的共存策略實施群體免疫,所以才要堅持用各種不同說法去反對不同形式的普篩(無論是邊境普篩、地區普篩、還是全國普篩,都在被攻擊的範圍內),因為普篩是清零策略下的工具,共存策略下普篩是非必要的工具的。
然而,指揮中心最初或許沒預料到,不實施普篩的臺灣,新冠疫情硬是沒在內部自然傳染開來,甚至短期內的清零效果,給指揮中心帶來極大政治紅利。這種政治紅利對指揮中心而言,效果令人難以戒斷。過去二年間任何事只要打上防疫之名,仿佛甚麼都能做到。人們為了配合防疫,主動揭露自己的每日行蹤(簡訊實聯制)、容忍政府漲健保費用、同意學校無預警停課、海外臺灣人甚至不得不連續2年以上無法回國過年(進而導致多人戶籍被註銷)。
然而,清零政策的政治紅利終究是短期效果,而且付出的代價越來越大。事實上,作為一個高度貿易依存的國家,臺灣根本就禁不起長期無限期的鎖國鎖邊境代價,除非我們真的打算退回70年前的人口規模與生產模式。指揮中心今日的課題便是到底要在何時、用甚麼理由,叫醒一群長期沉浸在清零紅利「防疫超前部署喜悅」、滿足於「Taiwan Can Help」想像中的台灣人民。
然而,這段喚醒過程最痛苦的人恐怕莫過於指揮中心了。政治紅利給指揮中心帶來的方便太大,要用甚麼方法自我閹割後退場?要用甚麼理由向人民解釋這個換軌的原因?指揮中心過去這兩年用防疫為名,在溝通成本趨近於零的情況下幾乎毫無阻礙推動了許多以前不可想像的事務(例如:調漲健保費),而目前似乎也是打算採取類似策略,讓台灣民眾一夕從清零向共存換軌。
但這種突然間的轉變明顯是一個硬著陸的過程,兩年前還在電視上看著指揮中心天天歡欣鼓舞大吃龜苓膏,突然同樣的一批人換一張臉跟人民懇談與病毒共存。個人雖然完全能夠理解這種政策轉換間的不得不然,但高度懷疑台灣民眾會不會有種南柯一夢的失落感。
從清零到共存,臺灣還能是當初那個自我期許的防疫模範生嗎?
(照片來源:紐約時報中文網)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