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會助理 孫廷禎
目前疫情尚集中都會區,都會區人口稠密,擴散也快,疫情進入社區傳染階段,首當其衝的就是雙北。疫情嚴峻時期,不少北漂的學生、上班族也會先暫緩回家,所以如苗栗、南投、彰化及屏東等地區,尚可以維持在幾千例。然而人流不可能永遠限制,倘確診病例真如陳時中預測將有460萬例,病例終會向中南部擴散。事實上,趁目前疫情尚未大量擴散到中南部,其實正是中央跟地方政府應把握時機,針對鄉下、偏鄉地區的醫療或照護資源進行檢整的時機。
隨政府逐漸將疫情防控方針逐步向「共存」調整,全國各縣市幾乎都已推動確診居家照護與接觸隔離3+4,希望藉此最小化防控政策對社會活動的影響,但居家要能真「照護」,否則便名存實亡,變成自生自滅。政府推動健康益友APP,希望國人可以在家視訊診療,並透過藥局地圖,請藥師送藥到家,推動數位化的便民政策方向正確,也符合未來趨勢,但同時也須注意因年齡或地域造成的數位落差。目前光在醫療資源最集中的雙北,民眾連不上網、排不到醫生及拿不到藥的情況不勝枚舉,當疫情擴散入傳統農業縣市,在缺乏足夠醫療資源情況下,可能將許多長者跟偏鄉民眾,排除在健康安全網之外,造成的衝擊恐怕將更加嚴重。
政府近幾年來,無論是領口罩、發振興券、加碼券,多大力推動以線上方式進行,連舉債振興全國經濟的各式優惠券,都要上網或透過APP來登記、抽獎、領券與使用,實際上已造成巨幅的數位落差。猶記去年9月發放五倍券時,屏東牡丹鄉民眾因郵局、便利超店甚遠,光登記便得花上居民超過一小時車程,這還是有實體的五倍券,數位的各類加碼券,琳瑯滿目,不知如何使用者比比皆是。
更進一步來說,使用APP進行線上診療、取藥拿藥的門檻因涉及身分驗證、視訊技術、處方籤確認等等,使用門檻又較抽獎或領取振興券更高、操作更複雜,然各類振興券涉及國人消費,居家照護服務卻涉及生命健康。根據內政部統計到2020年時,全國仍有近20萬15歲以上不識字人口,長者缺乏或不熟稔智慧型手機操作者,更是等同直接被剝奪醫療資源取用的權利。偏鄉地區民眾、老者本是更需要更多醫療照護關注的對象,卻變成遠距醫療的漏網之魚,情何以堪。
即便會使用APP,藥物取得也有因醫療資源分布差距而不堪負荷的隱憂。現在因為法規跟安全性的考量,送藥到家都還是要藥師去送,但藥局早已忙翻。除了日常的成藥、處方藥的業務,現在要賣快篩、還要用休息時間去送藥。都市的藥局密度高,但是中南部很多鄉鎮可能整個鎮上只有一兩間藥局,那僅僅一兩個執業藥師,如何身兼賣藥、賣快篩與送藥之責呢?
總體來說,數位化居家照護的配套措施仍遠遠不足,疫情目前尚未在非都會區爆發,並不代表未來醫療資源不會有匱乏的隱憂,指揮中心與地方政府反而更抓緊時機,超前部署研擬針對長者與偏鄉地區的配套政策,切莫讓最需要照護與指引的對象,成為了被政策遺忘的一群人。
(照片來源:TV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