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論

倡議遷都的政治盤算: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27 1 月 , 2016  

智庫研究人員 林士清

民進黨確定於520後重返執政,遷都議題在大選後稍稍浮上政策窗,包含高雄市長陳菊呼籲新政府成立總統南部辦公室,並主張將部會及國營企業總部南遷;台中市長林佳龍亦建議將立法院先遷到台中;台南市長賴清德亦認為總統府遷台南。尤甚,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競選時,喊出從中興新村出發找回台灣中興氣象。台北長期做為中央政府所在地,造成「從臺北看天下」的「臺北觀點」,各項資源過度集中臺北,北部過於擁擠及北中南發展失衡,加上產業外移所導致臺灣中南部長期經濟不景氣的情況,倡議遷都已緩和南北對立的情勢。百里侯盤據一方,談遷都背後的潛台詞:志在中央。

相較高雄、台南及南投,台中在遷都議題較為積極爭取,林佳龍市長在擔任立委時期,便積極倡議「首都減壓」而提出副首都計畫,解決首都台北擁擠及城鄉發展不均等問題,並應仿效韓國投入資源設立世宗市,鼓勵公務人員及居民更願意搬遷至該處,結合教育、交通、環保,不僅要建行政新都,打造成宜居城市,更要平衡國土規劃之區域發展。當然,世宗市作為行政首都的設計,甚至牽扯到韓國的朝野政爭,最後彼此妥協的主要考量仍是國防。是以,首爾及世宗作為雙首都模式,在執行上也面臨難題,因缺乏減稅或者補助等誘因,難以吸引企業總部前往世宗市投資,尤其政治中樞一分為二,官員往返首爾需要兩小時,拖慢行政效率。

台北盆地涉及熱島效應、斷層問題、人口擁擠、氣候變遷等環境因素,普遍為國內學者主張遷都的論據,然而,遷都著實為一個政治問題。清末巡撫劉銘傳便有計畫地開發台中的人,台中亦被劉銘傳視為「襟山帶海、控制南北」的新省城所在地,在交通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亦為平衡台灣南北板塊的中樞,若非歷史及政治因素,台中作為台灣政治中樞是有契合性的。2010年地方制度法修正俗稱五都改制,開啟台中縣市合併契機,中台灣因區域重大建設陸續完工提升地區發展,如中部科學園區、水湳經貿園區、清泉崗機場、高鐵路通車等外溢效果顯現,縣市合併讓台中升格直轄市,藉以有效整合大台中地區之政經與天然資源,提振中部區域發展實力。

台中雖然積極主張成為遷都的落腳地,但筆者認為台中尚未準備妥當,尤其是台中縣市合併時間太短,原先的縣、市的本位主義仍然作祟,從地方派系、城鄉建設、行政區劃等角度來看,大台中市仍然未成一體。縣市合併前的台中市提出的方案是單獨升格,台中市議會也強烈要求單獨升格,否則一旦縣市合併,議會擔心台中市會被負債3百多億元的台中縣拖垮,即便台中縣議會要求縣市應該合併升格,並且反對台中縣部分鄉鎮劃給台中市。台中市民可以選出胡志強、林佳龍等具備國外名校博士光環的政治菁英,但選出的在地議員依然草根性十足。例如,原台中市選區議員傾向市府投入文化藝術及捷運工程,原台中縣選區之議員仍念茲在茲市府編列地方道路維修及文化公共設施之工程預算,台中市議會可分藍綠,背後仍是派系。

台中積極倡議遷都背後有兩層政治用意:其一,提升台中市在政治經濟的能見度;其二,拉抬台中市長的政治行情。林佳龍野百合學運時期已是著名的領導人物,林佳龍回國任教後,明白告訴學生政治學就是菁英之學,是最優秀人才能研讀的學科。不同於民進黨其他政治人物誤打亂闖,林佳龍從政階段已有智庫團隊背後支持,也成為打造其市政團隊的基礎。事實上,在地議員感嘆台中市長有個政治魔咒,林柏榕、張溫鷹、胡志強擔任台中市長,無獨有偶地皆為政治生涯的終點,現任市長必然想打破「台中市長魔咒」,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

By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