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黨前青年團總團長 呂謦煒
歷史新課綱將把中國史放在東亞的脈絡下討論,更多的著重中國與東亞的互動,引發爭議。多位大學歷史系教授連署,表示:「堅決反對不符合歷史教育的新課綱」;他們認為這是一份捨本逐末、徹底去中國化且急就章的課綱,且是在民進黨政府一意孤行、一黨獨大主導下所通過的課綱。
「欲滅其國,先亡其史」,國家的歷史如何敘述,涉及這一個民族(或者說想像的共同體)如何認知自己所處環境的問題,影響不可謂不大。因此,一直以來,歷史課綱如何撰寫、以何為主體,就成為兵家必爭焦點。民國34年台灣光復後,採用的是大中國式的課綱,以整個中國為主題教學,讓不少人擔心學生會不知道台灣本地的故事。
解嚴後,李登輝執政邁向台灣本土化,首先增加了「認識台灣」課程,民國94年教育部長杜正勝改採台灣為主體,外擴至中國、世界的「同心圓式史觀」,此一史觀歷馬英九執政本質未變;到民進黨二度執政時,更試圖將中國史放在東亞脈絡下討論,美其名是讓台灣民眾更有國際觀,實際上不無藉由東亞沖淡中國影響力的企圖。
一個國家的歷史,究竟應該以何種軸線為主體?自然是國家自身。我們國家是中華民國,自然應以中華民國為主題敘事,為此便不應割裂民國38年前後的國家歷史。民國38年前的民國史要考慮其如何與東亞交流,難道38年來台後,就無需考慮其與東亞乃至國際的關係了嗎?
中華民國的正統性與合法性來自於黃帝唐虞夏商至宋元明清,五千年的一脈相承,割裂了國家的歷史,反而使吾人成為失根之民,不知自己從何處來、不知自己往何處去!
或云:我們都是台灣人,以台灣為主體學習歷史,理所應當。然而,何謂「台灣人」?原住民是台灣人、明清來台的是台灣人、民國38年來台者是台灣人,現在在這個島嶼生活的都是台灣人。
所謂歷史者,必然是有了文字記載之後才誕生,而若無人類的活動,是不可能有文字記載的。無人島不會有歷史,因此「歷史」這個概念應該是跟隨著人群的活動而來。無論是四百年前來台、或者是70年前來台,無論是閩南人或者客家人,無可否認大多數台灣民眾都是由中國大陸移居台灣而來,無可否認台灣民眾都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子,台灣的主體族群是漢人,所帶過來的也是中國的文化與建制。
從而,台灣人要學習屬於台灣人的歷史,必然無法逃遁黃帝唐虞夏商至宋元明清,五千年的一脈相承。
無論從國家的角度看,或者從人群的角度看,中華民國的歷史教育都必然只有一條正確的道路:從黃帝、唐、虞、夏、商,到宋、元、明、清進而中華民國,五千年的一脈相承。中間可以增加更多比例的台灣相關內容,要增多與東亞或國際關係交流相關的內容,也悉聽尊便,但這一時序觀念不宜變動。這樣,台灣人可以找回屬於台灣人的根本;中華民國也可以再度找回其完整的歷史與確認其合法的存在。
在教學現場,已經聽說許多學生連張飛、岳飛誰先誰後都不清楚,許多學生也無法了解一個完整的中國朝代表,對整個歷史時序概念,還有台灣在其中的位置,不必然有完整的認知。孰料教育單位卻不此之圖,反而試圖藉由東亞沖淡中國,並且未曾改變中華民國史被割裂的錯誤作法,這可能帶給台灣學子更混亂的歷史認知,對其歷史事實的學習與歷史觀念的建立,不會有正面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