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媒體人 烏凌翔
郭台銘橫空出世,媒體常把他類比為川普,理由很直觀:二人競逐大位的身份都是企業家。本篇並非為韓國瑜助選,只是換一個視角:若是立基於「社會分歧」(social cleavages),觀察選民的觀感與擁戴候選人的心理投射,本文以為,韓國瑜跟川普才是同一型的政治人物。
川普的理念與傳統兩黨的意識型態不同
川普試探大位的過程中,曾經加入過民主黨跟另一個小黨,2016年第三次加入共和黨才一擊成功,之前的政黨歸屬反覆,顯示他的理念跟美國傳統兩黨的意識型態典型都不太吻合,而他能當選,也表示傳統兩黨的意識型態,跟不上美國社會分岐的變化,此一變化,已大到足以選出一位非典型的國家領導人了。
誰支持川普呢?選後分析普遍認為,主要是鄉下人、較年長、白種人、藍領、低收入、及失業者。
一個有趣的現象:川普自己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富豪階級,與他的選民組成大相逕庭,卻仍然獲得大量川粉擁戴。
這種資產權貴階級領導基層勞動階級的現象,古今中外都所在多有,譬如毛擇東其實出自小地主家庭,仍然帶領中國廣大貧農,推動無產階級革命。
郭董說要為年輕人做點事,就表示他自覺本人的身份與目標選民身份不同,但理論上,也不妨礙他宣稱他能代表選民的階級,而且也可能獲得支持。
死忠的韓粉把自己投射到韓總身上
當然,如果領袖人物跟支持者屬於同一種身份,認同領袖的效果肯定更好,這就是到目前為止,韓粉死忠支持韓總的重要理由之一。
韓國瑜總是穿著看起來很廉價的藍襯衫,捲起袖子的造型看起來很庶民,口號「一碗魯肉飯,一瓶礦泉水」,屬於銅板消費水準,外號是「賣菜郎」,很親民,常常自嘲秃子,讓人沒有疏離感,偶爾熱淚盈框、發怒開罵、甚至講錯話,讓他更像一個我們天天會遇見的普通人-不是神,不是權貴,不是富豪,不是傳統政客。韓總的形象,讓眾多韓粉把自己投射到韓總身上,毫不費力且黏著持久。
韓粉的主要組成,從大眾媒體、網路媒體呈現的言論、活動現場現身的支持者來觀察,主要是:對民進黨政府治理不滿者、軍公教年金被砍者、中低收入戶、對國民黨封建顢頇失望者、緬懷中華民國者…川普辨認出了因為美國社會分岐改變後出現的選民族群,而且數量夠大,所以被拱上權力的顛峰,韓國瑜的崛起,也是這個道理。
這裡解釋一下「社會分歧」。
社會分歧的形成可能很緩慢,卻是一項客觀的存在。依西方歷史的演進,在工業革命前,社會主要的分歧是宗教、以及民族的區別,跟政體有關的則是威權、與民主的劃分。
社會分歧會把選民劃分為不同族群
工業革命之後,財富開始累積,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出現了,財富的分配方式成了社會的最大分歧,大到之前的分歧一時都被掩蓋了。
贊成讓自由市場-看不見的那隻手-來主導分配,隱含鼓勵競爭,容忍貧富差距,被稱為「右派」,在奉行資本主義的國家中力量強大,譬如美國;贊成由國家公權力來分配財富,就稱為奉行社會主義或「左派」-當然也有程度上的差異,社會主義推到極致,就成了國營企業+計劃經濟主導的共產主義。
過去,美國的共和黨較接近右派,民主黨較接近左派。而在台灣,過往國民黨較接近右派,民進黨較接近左派。一般來說,一個社會中,總是支持左派的選民人數較多,右派能主政,必需依賴前述權貴領導基層的現象出現,譬如採取「恩庇主義」作法,大量分享好處給支持者,以前國民黨透過這一招攏絡地方派系,取得支持,很長時間都有效…嗯,或者說,很長時間才失效。民進黨在高雄長期執政,也使用施恩、庇護這一套,2016取得中央優勢執政地位,變本加厲,結果,被選民看破,很短時間就失效了。
社會分歧會把選民劃分為不同族群,就像我們烤蛋糕時,也許火太大了,蛋糕上出現一條裂縫,此時,一定可以看出,被分裂的蛋糕,哪一部份比較大。政黨為了爭取勝選,要能看出哪一塊蛋糕較大,即,採取正確的選票極大化策略。
當然,社會分歧不只一端,還有很多後現代的較小分岐,譬如同婚、核電、生物與環境保護、節能減碳…政黨都要能根據社會分歧採取立場,成為政治分歧,進而操弄它。
民進黨之前是此中高手,才能在高壓戒嚴時代萌芽、在經國先生末期與李登輝時代繼續成長茁壯,可惜,取得權力後,操弄議題的技術能力尚在,卻失去觀察社會分歧的本質能力了。
新的社會分歧出現了
政黨或領導人忽略社會分歧,必然失敗。川普代表共和黨,卻吸收了傳統民主黨的選票,韓國瑜代表國民黨,卻能在深綠高雄打下江山;「貨出去、人進來、發大財」的口號能打動人心,是因為韓國瑜看到了新的台灣社會分歧-從來不是宗教,也不再是統獨或族群。
如此看來,韓國瑜才是台灣的川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