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作家, 杜家駒

關於政治經濟學的一點科普

5 5 月 , 2016  

律師 杜家駒

人類經濟其實簡單,就是產出跟分配,如何生產出財貨以及如何分配這些財貨,生產財貨比較技術性,那是需要技術不段的創新與開發;而如何分配與其說是一個科學的問題,不如說是一個心理上的問題。例如一個村莊賺了一百元,他要如何去分配這個一百元呢?

在人類剛開始有記載的時候,大家都認為將資源給予最擅長打獵的人是對的,所以你特別會打獵就可以享受最多的資源,而到了王權興起,那時認為給予領導大家的貴族是對的,所以貴族可以享有最多的資源,在神權國家中,則是祭司與神廟可以拿走最多的資源,在中世紀歐洲的城邦中,自由民技術者可以拿走最多的資源,所以卡特爾組織成為當時最具有權威的壟斷機構。而到了資本主義的英國,亞當史密在借鏡了前人的智慧之後,轟轟烈烈地提出了市場論!沒有任何人為的規則可以最有效的分配資源,而只有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可以合理的分配資源。但是市場論真的就是終極關於資源分配的理論嗎?還是跟之前的貴族分配說,祭師分配說一樣,只是因為當時的人類認為最有道理而成為了一種標準?

最早對資本論提出系統係批判的是馬克思,他提出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論點,由於一個經濟體的總消費量是由工資與利潤所組成的,用等號來表示就是總消費量=工資+利潤,因此如果第一年製造出來的總消費量為100,第一年是平均分攤的話,有50元成為工資而50元成為利潤;假設由於工人由於收入比較少,拿到工資必須全數拿來消費,而資方的利潤較高,所以會把一半利潤存下來,則到了第2年,總消費量就變成工資50元加上利潤25元,總消費量就下降了成為75元,這時因為市場的調節,資本家就會降低工資來維持利潤,假設資本家拿到了40元利潤,工資就會下降到35元,則第三年的總消費量就會進一步降到利潤除以二加上工資為55元,如此財富集中與通貨緊縮的現象最終會導致資本主義垮台。

可是不知道是幸還是不幸,在馬克思做出這樣預言之後,歷史他自己找到了出路,讓馬克思的預言成為了杞人憂天的笑柄。先是列強在東方找到了從土耳其、印度到中國一系列的舊世界寶庫,用東方的財富來人為的增加了總消費量;等到東方無法再榨出剩餘利潤時,又適時的在美國和澳洲發現金礦,天然的增加了總消費量。到了20世紀初,撐不下去了,只好大打一場把過剩的生產力打爛重來。二戰以後,則是藉由美國的超強地位,用印美元來代替金礦,所以美元發行量不斷膨脹也不足為奇,因為必須要填補上總消費量的缺口。後來美元快撐不下去的時候,蘇東波先垮了,資本源源向舊共產國家奔去,又一次化解了資本累積危機、接著是資訊革命,迫使資本必須持續投資換代升級,又一次化解了資本累積危機。到了21世紀初,投資動能也不夠了,怎辦哩,就只好全球性的炒不動產,隨著追高的房價以及越來越長的貸款年限,這次不是資本家把儲蓄拿來填補生產力與消費力的差距了,而是讓中產階級把儲蓄甚至未來的收入拿來填補生產力與消費力的差距了,也造成了中產階級大範圍的消失以及M型社會的形成,而為了維繫這個動能,QE已經成為了各國手上的最後一招了。最終歷史再一次的把馬克思推向了經濟的前延,也就是說,市場論終究只是從亞當史密以來幾代人所信仰的經濟理論而並非終極解決人類分配的方法。

瞭解到了目前世界經濟的問題是一種系統性的問題,而且除了再一次發現金礦、奇蹟的科技發明或是大打一戰這些極端的方法之外,凱恩斯所謂的「長期來看,我們都死了」的金融政策,似乎是對目前全球經濟無法挽救的。也因此在美中俄競爭稱霸的21世紀,除非人類放棄的進步主義與理性的堅持而回藤大打一仗,不然各方競爭的也許並非政治體制而是能走出資本主義困境的經濟體制,也就是說誰能搶先創造一個新的能讓各階層滿意,能最大調動國民生產的經濟體制,方能在這場賽局中勝出。

 

, , , , , ,

By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