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濟研究院兩岸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吳孟道
二月底,中央銀行公布2015年第四季國際收支情形。不意外地,在美國升息、新興市場(尤其是亞洲)貨幣趨貶之際,金融帳持續呈現淨流出(連續22季),金額220.4億美元則創下歷史新高紀錄,整年淨流出金額高達680.4億美元。更加不令人意外地,面對這樣的情況,央行依舊老調重彈,以對外淨債權增加來解釋資本淨流出。亦即,央行認為,一般擁有經常帳順差國家,通常金融帳會出現淨流出,例如日本、韓國、新加坡、德國及中國大陸等。這是一種自然的現象,民眾不需大驚小怪。
但值得玩味的是,央行從未完整地公布所有國家別的經常帳與金融帳收支情形,而是選擇性的舉例來論證自身觀點。這樣的做法,有些問題。一方面,從橫剖面來看,同時存在經常帳順差與金融帳淨流出的國家比例到底有多大,不得而知。或許央行舉的例子剛好是鳳毛麟角,但效果卻被明顯放大。
另一方面,從縱剖面來看,台灣金融帳淨流出已將近六年,這不是一段很短的時間,其舉的例子中有這麼長時間金融帳淨流出情形嗎?央行並未多作說明。以中國大陸而言,之前一直都是經常帳及金融帳雙順差國家,一直到近年隨著熱錢流出且民眾對外投資風氣盛行,加上政策鼓勵企業走出去,金融帳才明顯出現淨流出。但從央行舉的例子中,乍看之下好像中國大陸一直都是經常帳順差而金融帳逆差的國家,這是一種標準的訊息誤導。
一般來說,在金融全球化(資金無國界)當下,資金進進出出(可能為淨流出或淨流入)或許不足為奇。但當出現連續22季淨流出現象時,背後隱含的深意或許值得深入探討。就台灣而言,國內投資機會不足(包括直接投資與證券投資),一直是近一、二十年來為人所詬病之處,也是金融帳淨流出的主因。拆解此次金融帳個別細項,可以發現外人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僅剩2.5億美元,創下自2011年第四季以來的新低。更不用說,由於台灣長期缺乏金融創新的業務及商品,使得擁有龐大投資部位的金融保險機構,寧願選擇海外投資,也不願意留在國內投資。這兩年來每季超過百億美元的對外證券投資,就是鮮明的例證。
投資機會不足,其實也表現在國內超額儲蓄的逐年攀升。根據主計處最新統計,2015年國內超額儲蓄為2.5兆元,預估2016年將再次攀升至2.8兆元。換算成超額儲蓄率(超額儲蓄除以國民所得毛額),2015年為14.8%,2016年則為15.9%,都是自1988年以來的新高。這是一個很大的警訊,意謂著民間儲蓄(包括企業及家戶)無法成功轉換為投資,長期將不利資本形成與累積。
面對這樣的困境,作為貨幣政策執行者的央行,絕不能僅是用「金融帳淨流出是一種正常現象、是一種藏富於民的表徵」這樣的字眼就可以輕鬆帶過。反而更應該積極地思考,如何透過貨幣政策或相關金融法規的鬆綁,直接或從旁輔助帶動國內投資的興起。
雖然促進國內投資並非是央行的經營目標之一,但中央銀行法第二條仍明白規定,央行在促進金融穩定、健全銀行業務、維護對內及對外幣值穩定的目標範圍內,得協助經濟發展。促進國內投資,毫無疑問是協助經濟發展的一環。在全民處於悶經濟的當下,深受全民景仰愛戴的12A總裁,也許該幫台灣經濟找出一條活路了。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View Comments
金融帳淨流出的真相─看數字說故事大賽?http://www.storm.mg/article/486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