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戰略前瞻協會會員 宋磊
蔡英文政府上任後,為響應美國的「反/抗中政策」,在政治上不願回到原先的政治基礎「九二共識」,更對北京當局的回應「置之不理」,於是乎兩岸之間呈現高度對抗,戰場從國防外交延伸到經濟體育,幾乎各個議題皆充滿兩岸不悅的氣氛,因此劍拔弩張成為近年形容兩岸關係的代名詞。
當外界普遍認為兩岸可能持續採取對抗路線時,今年恰為兩岸通水三周年紀念。金門,為一個孤懸福建省外的小島,金門因地勢與極端氣候因素,導致缺水成為常態。透過連結到福建泉州的水管,順勢將充足的淡水運往金門。三年下來泉州已將1431.61萬噸的水運往金門,平均每日供水1.3萬噸,除了緩解去年遭逢旱災的金門島,更讓金門鄉親的民生用水獲得保障。
根據中國大陸報導,金門通水計畫將是以福建泉州山美水庫,途中經過晉江系統向下游導入龍湖水庫後,進入大陸興建十一公里長陸域專管,在到金井入海點,接續金門負責施工十六公里長的海底管線,至田埔水庫端上岸,總體來說,「金廈通水」的成功不但再度證明兩岸和平、相互合作的重要性,對於多數台灣民眾而言,民生經濟的發展才是各界所關切。
無奈過去數年兩岸關係缺乏政治共識,關係降至冰點,縱然北京當局仍以和平的方向與台灣交流,但蔡政府至今不願意在兩岸政策上讓步,對於過去馬前總統所建立的政治互信也毀於一旦,導致台灣被「經濟學人」雜誌評為世上最危險的地區。
即使兩岸在政治上出現高度對峙,台灣民眾仍未忽視民生經濟的重要性,除了積極與對岸維持經濟往來,金廈距離僅有一線之隔,加上本身具有高度的文化與地理連結,於是金門當地並未因惡化的兩岸關係而受害甚深,反而能在當前低迷的兩岸關係中,因「通水議題」在兩岸中獲得高度關注。
金廈通水三周年,再度代表「和平無輸家、戰爭沒有贏家」的道理。和平發展兩岸關係本為台灣的責任與義務,縱然兩岸目前仍有政治分歧,但馬政府於2009-2016成功的擱置爭議,共同為彼此創造福利,至今仍是蔡政府所無法超越的政績。
民生福祉應為兩岸政府必須共同努力的施政重點,兩岸也應順勢透過金廈通水的成功案例,極力為各自找尋對話的出口與機會,特別是當台灣的對外貿易有超過四成以上仰賴對岸的市場,加上台灣的民生/觀光經濟普遍仍須仰賴對岸市場(疫情過後),台灣實無必要選擇全然對抗中國大陸的路線,唯有雙方回歸到過去的政治共識,屏除意識型態的窠臼,才是真正照顧台灣民眾的最佳表現!
(照片來源:民報)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