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正豪, 專欄作家

逐漸往第三世界國家沈淪的台灣

10 10 月 , 2016  

淡江大學全球政治經濟學系主任  包正豪

曾幾何時,被視為是威權轉型民主典範的台灣,如今竟逐漸沉淪像是第三世界國家的不穩定政治經濟環境。自1980年代起,政治自由化迅速地推動威權政體轉型。於是乎,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選等等制度性轉型,成就台灣成為民主國家的結果。三度政黨輪替,平穩的權力過渡交接,讓台灣逐漸邁向成熟民主國家的常態。但是,相較於台灣在民主政治發展上面的耀眼表現,在經濟發展面向,台灣卻逐漸沉淪,「第三世界化」的態勢愈來愈明顯。

曾經台灣人對我們的經濟發展是自豪的,在這資源匱乏卻人口密集的小島上,我們的父祖輩胼手胝足地,硬生生地打造出台灣經濟奇蹟。因為台灣是如此地成功,甚至有人將這成就歸因為「威權統治」的結果。甚至於大陸或其他威權統治國家也主張「威權統治」有助於經濟發展。這種說法,表面上看起來似有幾分道理,但細細檢驗便知,不過是穿鑿附會。如果能將威權統治和經濟發展聯繫起來,試問歐美國家的經濟發展難道也是威權統治的結果?但是我們又很難否認一件事情,就是台灣在威權統治時期的經濟發展狀況確實比較快速且繁榮。所以,非常無厘頭但是又「好像」難以否認的是:在台灣,政治民主與經濟發展無法並存。

最普遍的自我解釋是說,民主政治底下的各種社會群體均能夠自由發聲,表達意見。而民主機制就在於整合社會多元意見,所以效率自然低落。於是乎我們將經濟發展滯後歸因為民主的必要代價。但這樣的解釋是站不住腳的。民主制度的決策,縱使因為要整合社會多元意見而導致速度緩慢,但理論上,因為決策已經整合多元意見而在推動上應該比較順暢。那麼到底原因在哪裡?當下的台化遷廠案,以及過去無數投資案的無疾而終,都導向一個結論:台灣還不夠民主。

無論威權,還是民主,台灣的經濟發展主角都是民間企業。商人在獲利動機的驅動下,總是奮勇向前。我們以前總是讚揚國民黨政府在經濟發展策略上的高瞻遠矚,認為那是引領台灣經濟發展的重要火車頭。個人並不否認策略性產業的導引作用,但是台灣的經濟發展並不是靠一兩項產業撐起來的。國民黨政府對台灣經濟最大的貢獻,就我個人來看,不是選擇正確的策略型產業,而是提供一個相對穩定可預測的經濟環境。

穩定且可以預測的經濟環境,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不言可喻。我們在評量其他國家的投資環境時,必然會考慮的重要因素就是「政治風險」。政治風險指的就是投資環境是否穩定,會不會發生政府人事更迭而導致政策丕變的情形。在威權統治時期,台灣的投資環境是穩定的。投資者幾乎可以完全排除投資風險的干擾。這導致大家誤以為「威權統治有利於經濟發展」。但是,去除投資風險並不是只能在威權統治下發生。一個成熟民主社會裡的政治人物,縱使政見上與前任不是百分之百合拍,但基於尊重民主制度的精神,而且民主政治同時強調法治,所以不輕易推翻前任政府的「合法」政策。因此民主政治和經濟發展並不相悖。

在台灣,之所以看似民主政治和經濟發展不能兼得,其實是我們的民主素養還不夠到家。新選上公職者,自以為獲得民意付託的天命,濫用權力,恣意推翻前朝合法決策,務使己意得遂而後快。這種野蠻的心態與行為,才是台灣民主政治和經濟發展看似衝突的元兇。所以,哪裡是民主與經濟發展不相容,是欠缺民主素養的政客讓我們不能魚(民主)與熊掌(經濟發展)兼得啊!

, , ,

By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