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行科大應用外語學系副教授 陳徵蔚
《聖經》〈約翰福音〉中有個故事。一位女人在行淫時被抓住,經文士們與法利賽人問耶穌,是否該按照摩西律法,用石頭砸死這女人。耶穌回答:「你們當中誰沒有罪,就先用石頭砸她吧!」聽到這話,圍觀的民眾從年長的開始,一個個走開了。
背叛,當然不值得鼓勵,無論在道德或法律上,都應該得到制裁。只是,我們真的有資格指責別人嗎?正所謂「嚴以律己,寬以待人」,〈馬太福音〉也說:「不要論斷人,免得被論斷。」在心理層面,見不義而譴責,的確可以將自己拱上某種道德的高度,彷彿透過譴責,自己就比較高尚,可以遠離罪惡似的。
然而,人性弱點如此相近,今天犯錯的是他,明天誰能保證不是輪到我們?我們為什麼如此自信,罪惡不會發生在我們身上呢?
事實上,罵得越大聲的人,或許越是心虛。努力「此地無銀三百兩」地撇清罪惡。其實,看見別人犯錯就落井下石,他們與惡的距離,或許比誰都更靠近。
用別人的錯誤,來合理化自己的罪過更是絕對不可取。只是,每段感情都有不為人知的苦衷,因此蕭颯說:「關於愛情,不予置評」。感情的課題,必須留給當事人自己解決,旁觀者多事,往往只有添亂而已。
背叛的,或許不該諒解,但不表示不該被理解。倘若只從結果評斷,認為背叛就是加害,遭到背叛就一定是被害,看似合理,其實過度簡化了問題本身。兩人間的相處,充滿太多細膩的磨合,而每段感情所面臨的挑戰與問題,也不一樣,不應該被武斷地界定。
鄉民正義充滿了尖酸刻薄,透過集體暴力,霸凌犯錯的少數。即使犯錯應該被懲罰;也該符合比例原則。輿論所造成「千夫所指」的壓力,可能造成玉石俱焚。鄉民正義,究竟是解決問題,還是製造了更多問題呢?
許多感情,原本或許有挽救的機會,卻經常在好事者起鬨下,最後告吹。不管我們怎麼想,畢竟都只是旁觀者,無權影響當事人的未來。看到一段背叛的感情,我們可以有想法,但卻毋須評斷。因為真正的幸福,有時候與對、錯並沒有絕對的關係。
有一次,我在開車時聽到一個廣播,節目單元叫做「給愛一個機會」。有位老公Call In,請主持人打電話給老婆,希望老婆原諒他的出軌。老婆接起電話後,主持人問她是否願意原諒老公。她說:「再看看吧!」然後,音樂響了起來。
我聽著音樂,內心五味雜陳。這位妻子位不是拒絕,而是在思考。被背叛很痛,然而兩個人該思考的,除了自尊外,還有更多。因為不捨,因為珍惜,因為相守,或是因為不明因素。無論如何,繼續或分離,都不該是旁觀者所該置喙,而是當事人的選擇
台灣太小,小到輿論隨時隨地都可以侵入某人私領域。尤其名人的私生活,經常被說三道四地評斷。其實,關於類似問題,我們都該保持沉默,因為鄉民看似無關痛癢的一句話,聚集起來都可能造成當事人無比的心理壓力。倘若因此而造成什麼遺憾,何必呢?
別人的家務事,就留給他們自己去沉澱解決吧!多事的網友扮演柯南,不斷挖出各種「罪證」,真的能夠「真理越辯越明」、換回當事人的幸福嗎?這種嗜血的八卦,出發點或許不是正義感,而是好奇心。
真正的正義,不應該只是苛責,而是讓人們得到真正的幸福。
圖說:《聖經》〈約翰福音〉中行淫婦人的故事。pic by By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2183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