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作家, 陳徵蔚

誰是中華民國的鄭克塽?

8 4 月 , 2019  

健行科大應用外語學系副教授  陳徵蔚

韓國瑜自比金庸《鹿鼎記》中的韋小寶,頗為耐人尋味。

韋小寶是康熙皇帝的玩伴,同時又拜天地會總舵主陳近南(陳永華)為師。他一方面看似「親中賣台」,一方面卻又「反清復明」。他在康熙面前「忠」字當頭,曾經戲殺鰲拜、智取吳三桂、水淹雅克薩,立下大功;然而另一方面,他又真心景仰陳近南,甚至成為青木堂香主。

韋小寶的動人之處,在於他行事滑頭、擅玩兩面手法,貪汙殺人、吃喝嫖賭,無所不至;然而於「情義」之上,他卻盡力求全。韋小寶是個「真小人」,雖然醜態畢露,卻比那些滿口仁義道德,實際上卻鬥爭弄權、背信忘義的「偽君子」好得多。

韋小寶是個「夾縫中求生存」的人物,他在「中國」與「台灣」兩股勢力間,「銀子進口袋,升官又發財」。他貪婪好色,卻顯得誠懇不做作。在骯髒的鬥爭之際,仍不忘朋友義氣、兄弟情誼,以及與眾多女人之間的情分。你說他忠於大清,但他卻待天地會弟兄不薄。你說他背叛康熙,他卻始終沒有真正害過皇帝。

倘若「是」與「非」不過是立場差異下的「政治正確」,韋小寶很努力地從中尋求最大公約數。他是中性、持平的媒介,將「中國」與「台灣」間的權力鬥爭忠實傳遞,卻不特別推波助瀾。康熙最後之所以勝利,而台灣之所以失敗,並非韋小寶的「陰謀」導致,完全是前者勵精圖治,而後者咎由自取。

話說金庸筆下,韋小寶也曾到過台灣,時間是施琅招降鄭克塽後。雖然韋小寶照樣斂財,民眾卻因為他是陳近南的弟子而對他偏愛有加,反倒是對董太妃恨之入骨。對於民眾來說,「施清韋貪」(施琅清廉、韋小寶貪財),但民眾反而覺得後者更親切些。相對於權力惡鬥、殘害忠良,民眾反倒覺得單純的「貪官」可愛得多。

康熙收復台灣的戲碼,同樣被編入電視劇《康熙大帝》中,很明顯地,這齣戲的這個橋段帶有強烈的「統戰」意味。不過,當初2013-2014年在台灣上演時,卻似乎沒有什麼人警覺,看到這一幕,居然有不少台灣民眾拍手叫好。

在小說中,台灣「鄭氏王朝」之所以會在鄭克塽手中覆滅,主要便是董太妃弄權,殘害忠良。自從鄭經主政時期,他的兩個兒子克臧、克塽便開始爭權惡鬥,眾大臣分裂為兩派,對立鬥爭。鄭克塽與馮錫範聯手,處處為難赤膽忠心的陳近南,最後導致台灣國力下降,讓施琅有可乘之機。

從《鹿鼎記》中,可以發現康熙勵精圖治,上下一心,故能平三籓、收台灣。反觀鄭氏王朝,偏安一方,卻不知居安思危,內部分裂,雖然擁有性能優異的戰船,卻仍然被施琅攻破。台灣被收復,不只是因為清王朝實力逐漸增強,同時也在於鄭氏政權的分裂與鬥爭。自亂陣腳,當然不攻自破。

反觀今日的台灣,經歷蔣介石、蔣經國兩代,有勵精圖治,也有白色恐怖,功過尚待論定。然而,政權輪替後,兩黨惡鬥,政客弄權,鄭氏王朝殷鑑不遠,但台灣政客卻無法以古鑑今。鄭氏王朝中,如董太妃、鄭克塽、馮錫範之流,一方面假「反清復明」之名攏絡民心,吸納勢力;另一方面,再藉由陷害忠良,羅織罪名、入人於罪,表面說是愛台灣,實際上只是在爭奪權位。而今日的台灣,儼然亦是如此。

台灣原本可以偏安一方,具有強大的國防,穩定的政權。台灣之覆滅,正是不團結。一個黨爭嚴重、族群撕裂的政權,被「收復」只是剛好而已。別忘記了,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內部分裂、惡鬥的結果,即使某個陣營得到了短暫的利益,最後卻都會被一網打盡,失去所有。

倘若韓國瑜自比為韋小寶,那麼誰是弄權專擅的董太妃?誰是表面冠冕堂皇,實際卻只會弄權的鄭克塽?而誰又是「政治打手」馮錫範?而習近平,會不會在近年擴張權力後,真的成為康熙,收復台灣?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台灣不要忘記。

pic by <a href=”https://www.freepik.com/free-photos-vectors/background”>Background vector created by iconicbestiary – www.freepik.com</a>

, , , , ,

By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