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專欄作家張逸帆

誰來制衡「第四權」?

台灣大學政研所 張逸帆

前陣子發生的內湖慘案,震驚了整個台灣。我們在為一個生命的離開而感到沉重,為一位母親在摯愛離開後的堅毅而感到欽佩的同時,也會忍不住對某些媒體的作為感到由衷的憤怒。許多媒體對案件細節進行了巨細靡遺的報道,對家屬隱私造成了毫無顧忌的侵犯,甚至在遣詞用字上也極盡煽動之能事。這種過度的報道引發了民眾的反感,進而發動連署,要求媒體自律。但問題是,難道我們只能把希望寄託在媒體的「自律」身上嗎?

一直以來,「第四權」都是一個涵義不甚明確、存在不少爭議的名詞。但在一般情況下,我們都會認為所謂的「第四權」指的是在立法、行政與司法這三權之外的第四種政治權力,也就是媒體以新聞自由權利在外部對政府行為進行監督,進而形成的某種制約力量。「第四權」在整個人類政治文明的推進當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成為了「手無寸鐵」的平民與公眾的一把利器,時刻制約著擁有龐大政治力量的政府。

也正因如此,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制衡第四權」可以說是一件近乎荒謬的事情。因為「第四權」在其他三種權力面前顯得如此渺小,我們只需要擔心政府侵犯新聞自由,而不必擔心新聞自由會有「過度」的問題。然而,互聯網的蓬勃發展與自媒體的方興未艾,使這種狀況發生了非常重要的改變。在當今的Web 2.0時代,通訊成本急速降低,資訊傳播的廣度與深度以出乎我們意料的速度推進,使得原本羸弱的「第四權」變得越來越強大。不僅如此,我們甚至可以預期到,隨著通訊技術的進一步發展,這屬於媒體的「第四權」在未來恐怕會變得更加強大。

這種權力擴張所帶來的後果,似乎已經能夠初見端倪。媒體掌握了我們大部分的資訊來源,形塑了我們看待某個特定事件的角度,因此能夠輕易地通過對文字與內容的操弄來左右公眾的情緒與判斷。與此同時,從互聯網到行動媒體一波又一波的媒體潮,使不少媒體只有通過不停博取公眾關注才能從中存活。這兩個方面的結合,使得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一種十分吊詭的現象:那些所謂的「網路編輯」將從社交媒體上獲得的資訊進行誇張化的改寫之後,加上一個無比聳動的標題,並在文末附上一段「網友紛紛表示:……」,便能夠成為一條「新聞」。在大部分的情況下,這種「改寫」並非盡可能去追求是新聞寫作所要求的「客觀中立」,反而是逆其道而行之,煽動情緒,販賣仇恨;而那些所謂的「網友表示」,則往往都是萬千評論中最為激進的那幾則。原本可能屬於少數的激進聲音,在媒體的操弄下被無限倍地放大,溫和的聲音「被消失」,社會被一度又一度地撕裂。

所以,當朋友憂心忡忡地問「我們的社會變得越來越暴戾了怎麼辦?」時,我想說的是,現實或許並沒有他想象中的那麼可怕。社會還是那個社會,只不過媒體把那些極端的現象與聲音不停地傳播與放大。但與此同時,我們或許也不應該那麼樂觀,因為長此以往下去,我們很難保證它們的「擴散效應」不會把我們都變成那個模樣。然而,就目前而言,我們似乎沒有太多的手段可以約束這膨脹中的「第四權」;而我們都知道,任何不受約束的權力,最終都可能帶來無法預估的傷害。我們究竟要如何去應對這一切?要如何去因應這種因為科技的發展與突進所帶來的巨大衝擊?

遺憾的是,我們好像還沒有充分做好迎接這隻即將到來的「媒體巨獸」的準備。我自然不認為應該把制約「第四權」的權力交給政府,因為新聞與言論的自由對我們來說實在太過重要,我們自然不可能去冒這樣的風險。因此,我們只能在體制之外尋求解決之道。如果能夠建立強而有力的「行業公會」、民間團體或非政府組織,形成對「第四權」的權力制衡,或許會讓這個問題得到某種程度上的緩解吧?

viewpointtaiwan

Recent Posts

台積電與日本合作深化快跑,是因為美國助推?

科技力智庫執行長  烏凌翔  ...

9 個月 ago

民進黨執政下只有人民被電

資深媒體人  江振義 (閱讀全...

9 個月 ago

國民黨會在立法院強力監督政府

學術工作者 徐惠 (閱讀全文....

10 個月 ago

新國會應該全力掀開民進黨八年執政遮羞布

資深媒體人  江振義 (閱讀全...

10 個月 ago

中投、欣裕台收歸國有 行政法院為虎作倀!

中華民國法律政策協會副理事長 ...

10 個月 ago

總統絕對多數決,改變扭曲的民主

美國伊利諾芝加哥大學教授  汪...

10 個月 ago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