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媒體人 烏凌翔
台積電之所以被稱為「護國神山」或「矽盾」,其中一個意義是萬一解放軍攻台,它可以保護台灣,邏輯是中國大陸的資通訊產業,需要台積電製造的晶片,若是摧毀台積電,也會傷害了它自己的產業競爭力。
今年(2021)6月8日美國紐約時報詳細報導美國國會討論提撥大筆預算挹注科技產業,紐約中文版的標題是「參議院準備通過巨額工業政策法案以對抗中國」,長文末尾兩小段提到台積電,原文如下:
「這家公司很奇特,它在台灣的工廠一部分供應中國製造商,而其他部分則供應西方製造商。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可能試圖以武力奪取台灣島的擔憂日益加劇之際,這種雙重供應的狀態已捲入北京和華盛頓之間就維護台灣事實上的獨立而展開的鬥爭。美國情報官員認為,習近平之所以對作出這樣的舉動猶豫不決,部分原因是擔心該公司的生產線可能會被摧毀,這樣的後果也將破壞中國的大部分計算機和電信戰略。一位情報官員最近表示,此風險對習近平來說『實在太大了』。」
對岸因為台積電而不敢攻打台灣?提出論述的「美國情報官員」被隱去姓名,對紐約時報記者來說也不是重點,所以才短篇幅置於文末,但此一猜測對台灣人來說卻很重要,中央社等台灣媒體立刻轉載,標題為「紐時:美研判習近平顧慮武統怕摧毀台積電產線」,從各媒體的點閱率判斷,這項「證實」台積電「護盾」功能的報導,受到部份台灣民眾的歡迎。
然而,也不是所有擔心兩岸爆發戰爭的人都可以就此安枕,「不能排除中共武統的可能吧?」於是又有一種縮限台積電「保護作用」的說法:萬一兩岸開戰了,那就躲到台積電廠區去。邏輯仍是中共珍惜台積電的生產能力,會避開台積電廠區,以保留未來改掛「中積電」招牌的可能。不知這是不是一傳出台積電要在哪兒設廠,附近房地產就漲價的背後原因:另類「社區安全」?
今年(2021)三月,筆者一位曾任知名半導體設備公司台灣區總經理的學長,向筆者提出他的看法:萬一老共真的想要拿下台灣,「到時候,想先毀掉台積電的可能會是老美!」他的邏輯基礎也是台積電的產能太重要了,只是推論轉向為:「所以,老美絕不能讓它落入敵國之手」。
這位學長的反向思考,有兩項大前提:一是中共解放軍攻台會成功,二是美國有把握撤離台積電重要工程師,若包括家人+寵物+細軟,至少要備妥撤離一萬人的運輸能量;當然,更重要的是必需及時得知變局會發生,而提早佈置妥當,否則今年(2021年)八月份美軍自阿富汗撤軍的劇情未免太驚悚-人員撤退也是要演練的。
筆者一直沒有為文討論學長的「洞見」,擔心被斥為「危言聳聽」,但此後在各學校客講「美中科技戰」時,都會提出本文命題,請同學討論。包括各國在台的留學生,通常一開始,都有志一同認可台積電廠區的護國之效,但是如果專業背景是政治或國際關係的學生,在筆者以現實主義分析前提之後,百分百都會改變心意:「老師,我還是躲到故宮博物院去吧?」一位東吳大學的同學改口。
終於,有「外人」說出這項其實邏輯很單純的戰略思考:撤防或轉進時,不能留下重要戰略物資給敵人。美國陸軍戰爭學院發行的季刊Parameters冬季號刊出一篇文章,標題直譯為「破巢:嚇阻中國入侵台灣」(Broken Nest: Deterring China from Invading Taiwan)。這回作者可是有名有姓的兩位博士,Jared McKinney 與Peter Harries,前者任教於美國空軍大學,後者則是科羅拉多大學的政治系教授,雖然「書生之見」不代表美國官方的戰略,但說明這種要讓入侵解放軍「徒勞無功」的思考,至少存在於部份美國軍、政學者心中。
這篇文章中所謂的「破巢」是「設計一個機制,要台灣領袖宣佈,一旦台灣被入侵,就毀掉台灣半導體產業,美國及盟國支持並支援應變計劃,迅速撤離經營半導體工廠的人力」。文中指名台積電,並且舉二戰時的一個前例:瑞典威懾納粹入侵戰略的其中一部份就是宣稱要自毀其鐵礦-軍武主要原料。文中接下來還有一項建議-台灣媒體好像大多沒有報導,「如果台灣公佈會使用飛彈襲擊大陸晶片生產線,包括在上海的中芯國際公司,那麼台灣的威懾將比瑞典的更有力量」。
簡而言之,這就是新版的「焦土戰略」。
兩位美國學者的大膽建議有兩項前提值得我們注意。一是台灣的晶片的製造能力,在美國戰略價值的排序中,幾乎已超越「不沉航母」的戰略位置重要性了;二是美國對台灣的期望不僅是被動防守,也可以積極防守,可以公開宣示被攻擊時會反制中國的重要戰略要地,只不過以半導體產業換成網路上有人討論過的三峽大霸。
台積電的戰略價值放在「解放軍攻台」的前提之下討論,也許會被相信「老共絕不會笨到以武力統一台灣」的觀察者視為無稽之談,但是跟台積電被「邀請」赴美設廠的事實放在一起來思考,至少會發現台灣矽盾跟「美國隊長」手中那塊繪有白星紅條的盾牌,大大不同。
(圖片選自經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