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媒體人 烏凌翔
常有人用「殺敵一千,自損X百」來形容美國針對中國的貿易戰或科技制裁,到底自損幾百呢?要看這筆帳怎麼算. . . 而且可能不是「自損」,而是「它損」。
上週傳出的美國商務部通知兩家美國公司-輝達(NVIDIA)與超微(AMD),要求他們不准把繪圖晶片賣進中國與俄國,是一個可以試算這筆帳的最新案例,我們來算算看。
輝達與超微的産品不能賣進中國與俄國,業績當然受損,輝達初估本季可能損失4億美元,但這個數字肯定不準,因為後來又發佈消息說禁令延緩到一年後生效,那麼這一年內中國買方很可能會大量屯貨,輝達與超微的短期業績可能反而增加,也未可知。
不過短多之後,仍是長空,消息傳出後股價下跌就反應了這一點,俄國市場不算什麼,中國伺服器(Server)市場對輝達與超微來說,可是大餅一塊,吃不到了,盈收減少,研發經費也得縮水,未來推出新産品也可能延後。長遠發展蒙上一層陰影。
對輝達與超微來說,美國「殺敵一千」後的損失由他們先承擔,再透過減少繳稅轉嫁給國家,對美國聯邦政府2022財年預計5.1兆美元的稅收來說,只是九牛一毛的損失,不會太在意。先前美國政府對中國的制裁力道,之所以看似有些猶豫甚至大量放水的原因,不在於顧忌這「一毛」,而在於企業對國會議員的遊說、再轉達壓力給白宮與商務部。議員為企業服務,在民主社會似乎天經地義,但真實的邏輯是企業的盈收減少了,捐款就少了,這個「自損」對於個別議員來說,可就不是一毛了!
我們不知道哪些美國民代、如何「關心」輝達與超微,但是這種規模的科技企業,在中美科技戰開打後,都增加了國會遊說經費,就算之前沒有-之後也一定會在國會山莊找到適合的「代言人」。
四月中,美國聯邦參議員共和黨首席Lindsey Graham率團訪台,向台灣推銷在他選區設廠之波音公司製造的787型客機24架,就是一例;結果是上週華航宣佈「還價」結果:決定採購16架,顯見Graham推銷成功,也踢爆外交部的「掩耳盜鈴」。不過這是題外話,本文要強調的是,不管美國殺敵多少,其損失是有「外部性」的-承擔者不見得是美國自己。
譬如之前美國制裁華為,台積電業績少了近15%,還好産能馬上就被別的客戶搶包,其中就包括輝達與AMD。這回輪到輝達與超微也減少訂單,因為華為-旗下的海思、輝達、與超微都只會設計,不會製造,它們的晶片都是台積電代工的,它們少賣,台積電的訂單就少了。這回台積電營收又受損,應該還有別的客戶等著搶產能,若是再有下一回呢?
美國針對中國的晶片戰略是讓中國「自己造不出,對外買不到」,這個戰略是服膺更大的戰略-減緩中國的崛起之勢,也就是削弱中國的整體國力,避免自己讓出支配國的地位。按這個目標,從黑名單式的「制裁個別公司買不到」-譬如華為與中芯-到「限制整個市場內的所有公司都買不到」所需的晶片,未來的制裁手段一定還會推陳出新,套句流行語:我們「拭目以待」。
缺乏制造的美國,打擊善於製造的中國,不管自損多少,都會讓也長於製造的台灣跟著一起受損-尤其全球市佔率越高的台灣廠商,越要留意高處不勝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