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專欄作家烏凌翔

美國壓制中國的「晶片戰略」為何猶豫?

資深媒體人 烏凌翔

路透社本月10日轉載華爾街日報的報導,說美國正考慮對中國最重要的晶片製造商中芯國際(SMIC)加強禁令。一週後,路透社引述不具名的消息來源報導說,美國對於中芯的進步制裁仍在未定之天

事實上,紐約時報3月底,就曾針對承接川普政府爛攤子的拜登政府刊載一篇報導:「對華技術出口限制是否該更強硬?華盛頓爭論不休」。所以,這是美國新政府的一個老問題了。這既不是戰略耐心,也不是戰略模糊,而是美國內部兩種勢力一直在角力的結果:一方是想繼續賣美國貨給中國的商業利益派,另一方是想要盡速埋葬中共或打垮中國的政治理想派;也可以簡稱為對中的鴿派與鷹派,後者不全是共和黨。鷹派因為「政治正確」,話語較大聲,鴿派正好相反,很容易被譏諷為不顧國家安全的私利貪圖者,但是其實際勢力-尤其在國會遊說活動中-絕不亞於鷹派。

譬如,彭博上個月22號報導美國商務部自去年11月至今年4月,批准了 301份許可證,同意總價值近1,030億美元的美國產品,銷售給中國的華為公司與中芯國際。此一消息明顯與大眾對於這兩家中國科技龍頭公司正遭受美國大力制裁的印象大相逕庭,也讓與美國「被合作」一同制裁華為與中芯的歐、日、韓、台科技公司暗呼不公平,「打假球」嗎?

消息何來?並非彭博等媒體手段犀利挖掘出來的,根本是美國眾議院外交委員會共和黨眾議員Michael McCaul公佈的,他宣稱他的目的是呼籲「在出口管制方面更加透明和更嚴格的執法」(more transparency and stricter enforcement when it comes to export controls)。筆者私下詢問美國前商務部官員的回應是,國會議員「不應該」把這些國會中討論的訊息洩露給外界,至於到底是賣了什麼產品給華為或中芯?這位前官員只說是「很低階的」。

沒有不透風的牆,路透社在8月份其實有一則獨家消息,揭露華為獲「恩准」買到的貨是用於汽車系統的晶片。BIS是只嚴禁通訊相關晶片而對其它晶片網開一面嗎?因為華為取得低階晶片就對美國的國家安全威脅較小嗎?

McCaul並沒有區隔高或低階晶片,他只強調:「出口管制是限制向我們的對手轉讓技術和商品的基礎」,但是他也不能因而責怪負責此一管制的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BIS, Bureau of Industry and Security),因為美國商務部從冷戰結束後的信念一直就是「出口對美國有利」。只是美、中關係變化太快,早有研究人員看到商務部的兩難:「商務部必須把握好分寸,既要提防短期內可能不是業者最關心的國家安全風險,又不要殺死產金蛋的鵝」

擁有約450名官員的BIS主管是商務部次長,這個位子在拜登政府1月20日登台後就是各方角力的焦點;直到7月中拜登才提名奧巴馬政府時代的國際部官員Alan Estevez 任此要職,而握有同意權的參議院仍有雜音,Estevez 公開表態以爭取支持。然而到本文完稿前,塵埃仍未落定,BIS官網顯示主管仍由Jeremy Pelter 代理的狀態。Estevez 上任之路還有各方勢力角力沒喬定?

晶片在現代國家綜合國力中扮演了極重要角色,美國利用晶片來壓抑中國的崛起,算是「掐對了脖子」,策略上有壓制中國「取得足夠先進的製程」以及「取得足夠需求量」兩個維度可以交互運用;手段上則有讓中國「自己造不出」以及「對外買不到」兩個方法。文首的傳聞就是「迫使中芯=中國自己造不出所需數量先進製程晶片」之戰略強度可能推進到28~45奈米;原先一般認為是14~28奈米。

之所以無法一斧子砍到底,就是因為美國廠商執全球晶片製造設備之牛耳,政府對中國施壓越強=他們能賣給中國的設備越少=能賺到的錢越少=能捐給政黨+政客的錢越少=美國商務部受到廠商透過國會轉達來的遊說壓力也就越大。檯面下的角力必然精彩,只是我們看不到,不過,勝負終究會透過公開的訊息傳達給外界,譬如前文提到領導BIS的商務部次長由誰擔任、何時上任,就是重要指標。

當然,也許大聲喊打,但實際上允許更多晶片與設備申請案悄悄被允許賣進中國,才是各方都滿意的結果?

(圖片選自科技新報

viewpointtaiwan

Recent Posts

台積電與日本合作深化快跑,是因為美國助推?

科技力智庫執行長  烏凌翔  ...

10 個月 ago

民進黨執政下只有人民被電

資深媒體人  江振義 (閱讀全...

10 個月 ago

國民黨會在立法院強力監督政府

學術工作者 徐惠 (閱讀全文....

11 個月 ago

新國會應該全力掀開民進黨八年執政遮羞布

資深媒體人  江振義 (閱讀全...

11 個月 ago

中投、欣裕台收歸國有 行政法院為虎作倀!

中華民國法律政策協會副理事長 ...

11 個月 ago

總統絕對多數決,改變扭曲的民主

美國伊利諾芝加哥大學教授  汪...

11 個月 ago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