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媒體人 烏凌翔
美國要與中國「脫鉤」(decoupling),是川普喊出來的口號,主要目標是經濟上斷絕相互依賴;拜登上場,仍然「繼續脫」,到底脫得成、脫不成呢?與美、中兩國在科技產業關聯深厚的台灣又扮演什麼角色呢?
台大經濟系教授陳添枝早在川普沒下台前就鐵口直斷,「美中經濟全面脫鉤是沒有可能的」(《美中貿易戰什麼?》第八章)。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劉大年主任則更早就指出美國的企圖是「供應鏈與中國脫鉤,但是市場不脫鉤」。
老美的算盤就是:建立一套不依賴中國又可控的供應鏈,此後我們美國需要的產品可以不跟你中國買,但是你中國需要的產品得繼續跟我們美國買!心想能夠事成嗎?
陳添枝教授提供分析途徑:從不同產業找出美國與中國相互依賴的現狀,而且直指美國統計局(US Census Bureau)在國際貿易統計中的「尖端科技產品」類別(ATP, Advanced Technology Products)是美國欲脫鉤的重點。
怎麼知道誰依賴對方多一點呢?
貿易順差或逆差是一個很好的指標:我的技術若領先,我製造的產品一定優於你的,你就會向我買,我就對你享有順差。當然,美、中也可能彼此都另有貿易對象,那本來就沒掛鉤。
美國統計局表列的ATP有10項;依據陳添枝教授的研究,在2019年其中有5項-新材料、航太、電子、彈性製造、武器-美國總體享有順差,其中除了武器,另外4項主要都是賣給中國。換言之,這4類產品在中國的市場,美國有拉高姿態的本錢,可以繼續賣、繼續賺,也可以掐住不賣犧牲獲利,就可以脫鉤成功。
4項主要對中國享有順差的產品中,電子類別內的積體電路產品-即晶片-是最佳範例。中國晶片市場太大了,按中國海關統計,去年進口晶片3,500億美元,美國廠商在其中賺很多。美國政府下令對中國客戶「斷供」,美國晶片業者業務大受傷害,就會透過國會遊說、抗議,或申請例外放開,因為他們不願「為國犧牲」獲利。
要特別注意,美國晶片業者多為設計商,製造大多委外發包給台灣半導體製造業者,所以,台灣也遭池魚之殃。
另外5項-資通訊、生命科學、光電、生物科技、核能-美國總體是逆差,前3項主要逆差來源國是中國,換言之,資通訊、生命科學-即醫藥、醫材、健康食品與光電類產品,美國大都向中國購買,這三類產品想甩掉對紅色供應鏈的依賴,重建新的全球供應鏈,就得說服或逼迫製造商把供應鏈遷出中國。
同樣跟台灣有關,主要是資通訊產品-包括桌上型電腦、筆記本電腦、平板、手機等等-大都是美國廠商的品牌,只是在中國找代工廠組裝,而在中國為它們代工再出口的最大一群業者,也是台商,譬如鴻海與「電子五哥」。
美國要掐住中國半導體的脖子,在製造環節就需要台灣晶片製造廠的「配合」,台積電就是因為這個原故而不能為中國的華為代工。美國要重組全球供應鏈,至少在資通訊產品,需要台商把製造基地遷出中國大陸。
台商如何應對?
美國因為掌握半導體產業最上游的設計軟體與製造設備-當然,再加設備與耗材也很強悍的日本老弟鼎力襄助,台灣半導體業者無不臣服,因為都用了美製軟體與設備,台積電因而「應邀」赴美國亞利桑那州設廠。但是美國要求台商遷出中國大陸,只能針對以美國為市場的台商,祭出設立關稅與非關稅障礙等手段來壓迫,就沒那麼容易達陣,但也有效果,不是漸漸有部份台商遷往越南、印度、墨西哥、甚至美國本土了嗎?
所以總結這10項「尖端科技產品」,美國順差的5項:武器本來雙方就沒聯結。航太工業中國確實依賴美國的關鍵組件,譬如C919商用大飛機用的引擎;電子/半導體就不用說了,更依賴「美國隊」,所以這兩項可能必須屈從美國戰略目標:市場不脫鉤。至於材料與彈性製造,雙方已漸漸呈現「兄弟登山,各自努力」的態勢,有可能脫鉤
另外,美國逆差的5項:生物科技與中國無關,可以脫鉤;核能產品,中、美互不依賴,本無掛鉤。資通訊如前述理由要看台商的動向,脫鉤不易。生命科學主要是指醫藥、醫材、健康食品,拜登政府已在上任五週時就下令檢討此一大類別,6月8號也出了報告,建議了不再依賴中國的作法,換言之,此一產品類以及光電類產品,必須與中國脫鉤,但「需要時間」。
美、中科技戰打到今天,兩強科技產業的脫鉤逐漸加速,未來如果越趨徹底,終有一天會形成兩套科技產業鏈,分佈在兩個陣營,科技的「新冷戰」態勢就成形了;到那時,大部份的科技企業就只能選邊站了,而台商,首當其衝。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