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專欄作家楊泰順

缺乏學術活水的頂尖人才如何揮灑?

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教授  楊泰順

面對學術界的人才荒,教育部祭出了「玉山計畫」,鼓勵各校以高薪延攬國際頂尖人才,扭轉當前的困境。但在筆者看來,教育部的政策根本建立在錯誤的思維上,當前的高教體制如果不能徹底檢討,再多的玉山計畫不僅無法達到攬才的目的,恐怕連既有的人才也會持續流失或沉淪。

台灣的社會文化傾向標榜英雄,或者因武俠小說讀多了,總想有個武功蓋世的俠客,三兩下便把幾個世代的紛爭搞定。故而,從以往的總統直選、閣揆更換、到現在的玉山計畫,整個社會似乎都瘋狂於「等待果陀」,希望找到不世之才為大家斬妖除魔。但過於把希望寄託在英雄,便相對移轉了我們對體制缺憾與環境條件應有的檢討。

台大教授黃光國在一篇文章中指出,由於迷信「諾貝爾獎」學者的「神力」,中研院的年度預算從1994年的30億,一路攀升到近幾年的150億。形形色色的研究中心不斷設立,但除了造就「化學幫」分居要津,研究成果似乎沒有等比提升。由於「英雄」不懂管理的「俗務」,配套的績效考核與學術倫理始終未能獲得重視,造成這個國家最高研究機構,前有院長翁啟惠的操守瑕疵,後有生化所前所長的論文造假,不僅傷透了納稅人的心,也使得台灣的國際學術形象備受質疑。

今天的科研講究團隊合作,所以爭取一個尖端學者,往往必須連他的實驗室與研究團隊也要同時禮聘。沒有團隊配合,大師也難為無米之炊。再者,儘管今天通訊發達,重量級學者不難突破空間障礙與各地學者交流意見,但本地學者的腦力激盪仍然是孕育新發現的重要溫床。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雖然不強調實驗室,但沒有同儕的競爭與激勵,學富五車的宿儒也很難走出象牙塔。

但我們要問的是,玉山計畫是否有「整廠輸入」的氣魄與資源?台灣的整體學術環境,又是否有配合世界級大師的條件?不要爭取了大師來台,結果卻是作賤了一個屬於全人類的「公共財」。

今天振興台灣學術研究的當務之急,並不是在延攬大師,而是改革學術平台,讓具有開創性與知識性的學者,享有公平競爭與出人頭地的機會。在當前《大學法》的束縛下,公私立大學如果有意解聘一個不適任的教師,所面臨的困擾與障礙恐怕超過許多人的想像與理性組織的常規。

在美國,新任教師通常得經過七年左右的考核,才有資格獲得終身聘用;但在台灣,從獲聘的第一天開始便等於保證幹到退休。就算從來不發表任何學術研究,根據台灣法院的判例,學校也沒權力解聘,因為不發表並不符合可以解聘的「重大過失」。此外,台灣學界採取齊頭式的平等,薪資所得與研究創作幾乎沒有必然的關係。取得科技部的研究計畫雖然可以獲得些微補貼,但僧多粥少,科技部的審核過程早讓許多學者懷疑不公。

在這樣的氛圍下,台灣學界宛如一攤死水,佔住位置的平均研究能量不足,而他們的工作保障,又讓大學圍牆外有心從事教學研究的流浪博士不得其門而入。這樣一個大環境,就算引進了大師,恐怕也只能孤芳自賞,對整體研究風氣的提振效果有限。

根據林全內閣時代所通過的原始玉山計畫,除了高薪延攬海外學者,對研究成果豐碩的國內教授也有加薪的構想,但新近提出的方案,卻已不提加薪的規劃。或許因為一年來大砍公教退休金,此時提加薪之議似乎有些不合時宜。但對研究者而言,薪資收入應該還算其次,校園內的學術氛圍與成就感應該才是學者願意堅持崗位的原因。

但當一個有潛力的學者面對一群庸庸碌碌的同事,不僅難以感受這份工作的榮譽感與成就感,就怕在醬缸文化下,才子也會變成朽木。

筆者誠摯的建議教育部,當務之急應是先修《大學法》,鬆綁教師聘任辦法,為學術界注入活水。然後玉山計畫每年將近60億的預算,半數改用於勸退怠惰教師與研究員的資遣費。如此騰出的聘任空間,將使得本土學者廣受激勵,台灣學界的研究能量也才有機會獲得釋放。在這個新的基礎上,台灣或許才有資格思考,如何投入資金引進國際一流學者。

 

viewpointtaiwan

Recent Posts

台積電與日本合作深化快跑,是因為美國助推?

科技力智庫執行長  烏凌翔  ...

11 個月 ago

民進黨執政下只有人民被電

資深媒體人  江振義 (閱讀全...

11 個月 ago

國民黨會在立法院強力監督政府

學術工作者 徐惠 (閱讀全文....

12 個月 ago

新國會應該全力掀開民進黨八年執政遮羞布

資深媒體人  江振義 (閱讀全...

12 個月 ago

中投、欣裕台收歸國有 行政法院為虎作倀!

中華民國法律政策協會副理事長 ...

12 個月 ago

總統絕對多數決,改變扭曲的民主

美國伊利諾芝加哥大學教授  汪...

1 年 ago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