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教授 楊泰順
最近一期的《天下雜誌》循例公布了縣市施政滿意度的年度調查,一如過往,各個媒體均對調查結果予以高度關切。尤其,今年滿意度的排名還頗具新聞性,如剛就任行政院長的賴清德,前年的台南市政績還位居第一,今年卻退到第七名,等於為他的高升喝了個倒彩;而一度傳為行政院長熱門人選的高雄市長陳菊,在連續兩年排名第三後,今年竟大幅降到第九名,讓花媽的光環失色不少;首善之都的台北市長柯文哲,去年汗顏的排名倒數第二,今年則力爭上游進步了七名,排名第十四。
滿意度的調查戲劇張力十足,相信對《天下雜誌》的點閱與銷售大有裨益,也幫助其他媒體找到填補版面的素材,但若說這份調查可以準確反映縣市政績的良寙,或對地方首長產生鞭策與激勵的效果,則恐怕有些言過其實。
連續兩年施政滿意度第一的連江縣,人口不到一萬三千人,比許多都會區的大里人口都還單薄。這樣一個行政區卻拿來與人口將近四百萬的新北市相提並論,未免有些荒謬。再者,調查結果乃由民意調查與專家評分兩項分數加總而成,其中民意調查占總分的80%。
在一個上百萬人的縣市,市民與政府領導人的疏離感不難想見,由市民根據有限印象評價首長的整體施政,當然很容易受到直覺式感受,甚至政治認同的影響,故而這樣問卷的結果是否能真實反映首長的政績,恐怕不無疑問。
例如,台北市在8月19日開始主辦世大運,但民調則是在7月11日至8月21日間進行,柯文哲成功主辦世大運讓他最近的民調飆升不少,如果《天下雜誌》的調查能延後一個禮拜,相信柯市長的排名要擠進前五名並非難事。但話說回來,一場成功的運動賽事就能代表全部政績?恐怕沒有人會同意。
評價地方首長的表現可以有各種不同的方法與角度,媒體當然可以依其偏好與特質選擇適當的方式來進行。但問題是,如果特定媒體所公布的評價幾乎成了評量首長政績的「唯一」依據,這個社會恐怕就有不少值得反省之處。此外,僅以民調來評估首長政績,豈不鼓勵縣市首長嘩眾取寵,無補於縣市間的良性競爭?
《天下雜誌》過去的調查曾給了苗栗縣長劉政鴻幾次全國第一的五顆星殊榮,但他為了爭取民心不斷借貸進行各項無效建設,讓當初優評他的縣民迄今卻還得揹負縣府的龐大債務,這又豈是施政評估所希望看到的結果?
施政良寙除了詢問民眾的直接感受,或專家學者瞎子摸象式的觀察外,其實還有許多「硬指標」可以客觀反映首長的績效。例如,空氣汙染指標、車禍發生率、縣市GDP成長、政府負債率、失業率、刑事犯罪率、機車竊盜率、甚至升學率或全民英檢指數等,如果有公益團體或政黨智庫能夠綜合這些指標,研擬出一套不同的評估方式,相信必會有與現在民調所看到的不一樣結論。
如果這些「硬指標」的比較,能在媒體廣泛報導下獲得社會的重視,則政府首長間的比較,也必會產生良性競爭,使民眾生活獲得實質上的改善。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