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流言終結者創辦人 黃士修
綠色和平再生能源專案主任蔡絲婷寫了一篇《綠電夠綠嗎?Google發展再生能源認證的啟示》。先說結論:該文對綠電政策的理解有非常多的錯誤。為了避免大眾產生誤解,我決定寫這篇文章說明一下。
一、長期固定的價格是再生能源的優勢?
蔡絲婷認為:『綠電除了需要有公信力的再生能源認證,長期固定的能源價格更是使用再生能源的優勢。』
這句話的前半段是正確的,但後半段隱藏了陷阱。在自由的電力市場之下,間歇性再生能源的價格並不穩定。環團最愛舉德國發展綠能的例子,然而德國急速擴充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尤其當大量的風電灌入電網時,會出現奇特的「負批發價」現象。此點近年已被《經濟學人》等國外媒體多次專題報導過,但台灣卻幾乎沒有環團敢正視這一點。
當然,台灣的電業尚未自由化,因此「長期固定的能源價格」指的應該是「長期固定的保證收購價格」,也就是台電收購再生能源電力的躉購成本。把高額的補貼稱為使用再生能源的優勢,除了圖利再生能源業者以外,任何稍有經濟學概念的人都會覺得荒謬。
二、使用綠電的消費者被加收雙重費用?
蔡絲婷提到:『其計算公式為「再生能源每度電成本加上一般電力每度電的成本」,等於使用綠電的消費者被加收雙重費用。』
完全錯誤。現行綠色電價的計算公式為「前一年度再生能源補貼費用除以前一年度再生能源發電量」,以此計算出本年度綠電附加費率。試辦期間還打五折優惠。
以2015年為例,再生能源發電量為10億6,322萬度、補貼金額為31億4,646萬元。其中太陽光電佔6億6,500萬度、補貼30億5,258萬元。風力發電佔3億9,743萬度、補貼9,302萬元。剩下一小部分為生質能。
根據以上數據,太陽光電平均每度補貼4.59元,風力發電平均每度補貼0.23元。然而在台電的2015年自編決算中,向民間購入的太陽光電成本卻是每度6.66元,風力發電成本每度2.26元。
經濟部和台電之所以用「再生能源補貼費用」計算,而不是用「再生能源每度電成本」計算,就是為了避免使用綠電的消費者被加收雙重費用。
三、實際反映使用綠電的成本?
蔡絲婷主張:『合理的計價方式應該是「再生能源每度電的成本加上電網服務費用」,如此才能實際反映使用綠電的成本。』
這個主張在理論上合理,但在實務上有困難。問題在於「電網服務費用」的範圍有多大?對於電信網路來說,民營電信業者可以付費向中華電信租用電路線。但對於電力網路,僅計算租用電網費用無法反映真正的再生能源成本。
因為電信訊號的穩定產出不是問題,但再生能源的間歇性電力產出,會有調度上的問題。當沒有陽光也沒有風的時候,太陽光電和風力機組都發不出電來,這時候就必須使用天然氣上場支援。等到有陽光或有風的時候,燃氣機組又必須降載或關閉。
作為綜合電業公司,台電並沒有特別分出配合再生能源的調度成本,只需要計算全年度燃氣發電的總成本即可。但若要真正反映再生能源的成本,應該把使用天然氣調度的成本算在再生能源上,那麼再生能源會變得非常昂貴,在市場上毫無經濟優勢。這又是一個環團始終不敢面對的事實。
四、Google不選擇台灣綠電的真相
台灣的電力市場沒有自由化,經濟部和台電推出的綠色電價制度雖然不符合國外的第三方認證,但仍然有清楚透明的度數和價格計算公式。而Google之前是在電業自由化的國家購買綠電,它們要求綠色電力必須要由第三方認證。
Google不選擇台灣的綠色電價,要嘛是死腦筋,要嘛是不想多花錢的藉口。而搞不清楚狀況的環團,就會趁機大喊台電無法保證提供的是100%的綠電。實際上再生能源發出的電力混到電網之中,就跟核能和火力發的電沒有區別。
Google在國外買的綠電,僅是多了第三方認證,「標明」電力公司有多少額度的電來自於再生能源,但物理上不可能使用全綠能發電。試想:間歇性再生能源電力時有時無、忽小忽大,Google如果真的只靠100%的再生能源專用線路供電,它們的機房早就爆了。
五、站在推動再生能源的第一線
再生能源使用是相當務實的議題,雖然我認為「站在推動再生能源的第一線」明明是台電和能源局,但我仍然深深期待,自稱「站在推動再生能源的第一線」的環保團體,能夠對再生能源再多做點功課,才不會把再生能源推到錯誤的發展方向去。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