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獨對立使整個世代失了根

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 楊泰順教授

談到統獨,許多人認為只是政治操作的工具, 因為藍的不敢想像統的可能性,綠的也深知獨的困難重重, 但兩者卻言之鑿鑿地以此開展政壇廝殺。媒體甚至視之為藍綠板塊的移動指標, 每幾個月總要問問民眾你認為自己是「台灣人」還是「中國人」。但一旦扯到「台灣人」或「中國人」的認同, 這個議題便很難侷限在政客間的爭權奪利, 除了撕裂台灣造成族群對立外,對新一代青年也造成深刻的影響。 許多人關注統獨對立造成台灣族群撕裂, 但此一議題對年輕世代的思想影響, 並因此可能衝擊到台灣未來的發展,卻很少被討論。

世代交替是人類社會的必然, 但當兩個世代在價值觀存在龐大差異時,社會的穩定便受到撼動,「 革命」也將應運而生。但真正的革命在人類歷史上並不多見, 西方學者認為過去千年只發生過六次, 至於封建中國則只有改朝換代而無革命, 價值的穩定使人類文明因此獲得發展。 世代差異在過往所以很少失控,乃歸因於世代間的價值傳承, 透過制度性與非制度性的對話,如家庭、科考、傳說、教會、行會、 民俗等,新世代學習並延續上一代的價值觀與生活倫理, 使世代間的顛簸不致失控。

隨媒介與科技的不同,世代間的對話當然各異其趣, 如過往是父兄耳提面命現在則為朋友臉書的傳播, 但不變的是所有觀念都透過「故事」在對話。透過對「故事」 的認同,核心價值與倫理規範在世代間被心領神會的傳承。 常收看影音娛樂的朋友,對好萊塢電影與日本大河劇,透過「故事」 傳揚美國個人主義與日本團隊精神必然印象深刻。 透過或真或假的娓娓訴說, 新世代從故事中傳承了上一代的人際相處、工作倫理、群己關係、 與社會責任。故而,儘管科技已將地球錘成平面,美國的「 例外主義」與日本的「武士道」卻還在新世代中擁有不少粉絲。 孔老夫子也正因為明瞭「故事」的重要性,故終其一生均以「 修春秋」為最值得誇耀的成就,因為透過春秋「故事」, 他將倫理規範傳承中國兩千年。

統獨對立對台灣社會最大的傷害,便在扼殺「故事」 的來源與正當性。悠久的中國歷史曾提供台灣綿綿不絕的故事素材, 但過往三十餘年的「本土化」, 讓許多歷史素材與本土社群產生扞格。 追求台灣獨立的朋友固然對這些素材嗤之以鼻, 期盼終極統一的朋友也認為當前的氛圍沒有傳揚中國歷史的空間, 最近的課綱爭議便可視為這類史觀衝突的檯面化。但是, 拒絕了中國的故事,台灣是否另有「載具」, 傳承世代間的核心價值與生活倫理?

不久前一九六○年代出生的一群台灣朋友,有感於年輕世代的渙散, 自發性的發起「凱道踢正步」活動。這群中壯年在沒有政府奧援下, 放開手邊工作不畏烈日進行自我鍛鍊, 最後繳出一份令社會動容的成績單。 當時表現出的團隊精神與毅力堅持,相信與他們成長於「 復興中華文化」的年代有關,浸潤於忠孝節義的故事, 似乎培養了這群人不服輸的精神與傳承社會的責任感。對於蔣介石, 這輩人必然評價分歧;但由於成長於同樣的「故事」中, 使他們能展現團隊精神與工作紀律, 而這也正是台灣創造經濟奇蹟的基礎。

遺憾的是,原本用來結合反對勢力的台獨主張, 在兩千年民進黨第一次執政後,開始發酵為「去中國化」與「 本土化」的社會運動。歷史原本就是為政治服務, 獨派人士排斥中國情結並否定兩岸的歷史血脈,並不讓人意外。 問題是,主流價值與共同記憶是維繫社會免於解體的支柱, 否定兩岸的傳承關係,是否另有其他「故事」彌補這片空白? 台灣被外來勢力長期割裂, 要找到充足的本土共同記憶顯然頗具難度。 漢民族在台灣的開墾經歷,也沒豐富到可以樹立生活與行為的典範。 台灣原住民的南島文化也並非沒有可取之處, 但閩南移民在強烈的大漢沙文主義的作祟下, 對在地原住民文化卻心存鄙視。沒有文化底蘊的支撐, 台獨主張說穿了也僅是受迫害者的情緒宣洩。

為了私利政治人物執意操弄分裂主義,使台灣因「去中國化」 而面臨了缺乏「故事」的窘境。兩位本土化的重要掌舵者, 一以日本人自居,另一則自稱「美國軍政府的代理人」, 除了令人啼笑皆非,多少也帶些悲涼。一個世代的迷惘也就罷了, 問題是,當上個世代的許多故事都可以被套上「中國情結」 的大帽子時,台灣又將憑依何種「載具」,將生活倫理、工作態度、 群己關係、生命價值等,傳承給下個世代?

更糟糕的,這個世代與資訊網絡快速發展的「千禧年世代」重疊。 根據西方研究,通訊便捷使千禧年世代表現出明顯的自戀傾向、 自我權利意識強烈、與道德價值的衰減。 社會如果存在穩定的核心認同, 此一強烈自我傾向多少可以獲得緩解, 但統獨對立讓這個重要的核心認同沒有立足之處。故而, 如果拿二十五年前的「野百合學運」與近幾年的「野草莓學運」 比較,觀察者注意到前一世代的學生還能高舉超越性的價值, 以知識分子的使命自我期許;新世代的學運則僅以個人的主觀感受, 透過社會參與宣洩不滿,洪仲秋案、太陽花學運、 反課綱學運皆是如此。畢竟,失了根的一代,除了主觀感受, 還有何超越性的價值可以追尋?

viewpointtaiwan

View Comments

  • 台獨是騙術 如果你們能像越共學習 讓國家發展到退30年也在所不惜 在巷道 在地道 壕溝 用鮮血對幹到底 那才是真的 但看看那些逃兵的新科立委 我們不敢期待 因為美國不會為台灣流血 一滴也不會 頂多流淚

  • 在你感嘆失去了大中華根的同時,我們正尋回真正屬於台灣自己的歷史。請問新加坡對外介紹自己的歷史時,有像你一樣從五千年前說起嗎? 答案是沒有,他們只說真正屬於他們曾經經歷過的歷史

    • 因為台灣的四百年歷史只是台灣的地方史,不是涵蓋全中國的中國史。拋開台灣與世隔絕的原住民時期不算,台灣除了被日本殖民的那五十年就不曾脫離過中國。中華民國代表中國,台灣作為中華民國的主體,憑什麼要將詮釋中國史的話語權拱手交給大陸的共產黨政府?就算是為了台灣獨立的需要,台灣作為全球唯一的自由華人社會,憑什麼要放任專制的共產黨政府隨意歪曲中國歷史?同樣是華人的台灣人,難道就沒有一份記錄本民族真實歷史的道義責任嗎?

    • 臺灣史和閩粵漢人移民史連動,更和歐洲殖民時代以及中日東亞爭覇進程高度相關。只讀臺灣史當然不夠,就和只讀中國史卻不知殖民主義世界史一樣。臺灣自外於中國(1895年)已逾一百二十年了(1945後四年只是短暫插曲),是該走出自己的主張了,不論是統是獨。

  • 不管是藍是綠,主張讓「中華人民共和國」統治台灣(無論是以「一國兩制」還是別的什麼形式)的「紅統派」,才是台灣藍綠雙方始終不變的共同敵人。共產黨勢力竊國六十六年來,妄稱「中國」禍國殃民。共產黨政府篡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割據政權,製造「兩個中國」現狀,破壞中華民族的統一與和平。共產黨政府汙衊中華民國正統為「台獨分裂」,汙衊大陸的民主運動人士為「西方勢力走狗」,皆掩蓋不了其由蘇聯扶持建立且滯留中國至今的外來政權性質,以及其「建國」以來對中國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中華民國是由中國人自己建立的本土民主政權,中華民國代表(包含台灣和大陸在內的)整個中國的內在合法性,並不因其一時的外交困境而受到否定。

    中國的定義,應是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的中華民國,絕不是專制暴虐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蘇俄滯華外來殖民政權。中國人的定義,應當是享有人權和尊嚴的中華民國公民,絕不是匍匐在共產黨政府專制暴政下逆來順受的黨國奴民。大陸淪陷區的同胞長期受到共產黨政府的宣傳欺騙,身處水深火熱而不自知。共產黨政府宣稱的「中國」和「中國人」,是被其宣傳機器惡毒扭曲下的虛假定義,是共產黨政府妄圖製造「兩個中國」,顛覆中華民國主權和自由中國的宣傳話術,是掩蓋其分裂行為的謊言。共產黨宣揚的「中國人」不是中國人,那些已被中共政權所奴化,而甘願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侵華外來政權搖旗呐喊的大陸人,他們不能再被稱作中國人,只能叫做「偽中國人」。

    台灣是中國的自由地區,大陸是中國的淪陷地區。大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領土上的割據政權。台灣無需獨立,因為台灣獨立所要實現的民主價值,目前已經在中國自由地區的土地上全數實現。台灣所要做的,應當是守護好中國自由地區來之不易的民主價值,以及不忘大陸同胞仍在受到的苦難,堅決反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妄圖製造「兩個中國」分裂中華民國的行為,捍衛自由中國的主權完整。台灣人和中國人不是二元對立的關係,台灣人是自由的中國人、真正的中國人,台灣人跟支持共產黨政府的「偽中國人」才是二元對立的關係。台灣人應當有作為一個自由中國人的自信,有作為一個真正中國人的自信。台灣某些親共勢力披著「中國民族主義」的偽裝,無時不刻的對台灣進行「統戰」宣傳和思想滲透,台灣只要堅定自己是自由中國人的認知,堅持華夷之辨,認清中國正統在台灣,就不會被共產黨的「偽中國」和「偽中國人」所統戰。

  • 真要說中國的政治革命,中國其實只發生過三次這樣的革命,其他的都是改朝換代:第一次是由禪讓制轉變為世襲制,發生在約公元前2000年;第二次是由封建制轉變為中央集權制,發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三次是由帝王專制轉變為民主共和制,發生在公元1911年。至於1949年的那場「革命」,其實是一次由民主共和制倒退回帝王專制的復辟。

Recent Posts

台積電與日本合作深化快跑,是因為美國助推?

科技力智庫執行長  烏凌翔  ...

11 個月 ago

民進黨執政下只有人民被電

資深媒體人  江振義 (閱讀全...

11 個月 ago

國民黨會在立法院強力監督政府

學術工作者 徐惠 (閱讀全文....

12 個月 ago

新國會應該全力掀開民進黨八年執政遮羞布

資深媒體人  江振義 (閱讀全...

12 個月 ago

中投、欣裕台收歸國有 行政法院為虎作倀!

中華民國法律政策協會副理事長 ...

12 個月 ago

總統絕對多數決,改變扭曲的民主

美國伊利諾芝加哥大學教授  汪...

1 年 ago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