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六所副研究員 吳孟道
近來,為了解決台股量能萎縮問題,金管會與財政部決定聯手,力推台股當沖交易降稅措施。根據這兩部會共同提供的「調降現股當沖交易之證券交易稅稅率之評估方案」說帖,當前一年現股當沖證券交易稅稅收約75億元,若以調降千分之1及千分之1.5的稅率下去估算,預估降稅對稅收影響分別為25億元及37.5億元(一年)。而若要彌補這樣的稅損,預估日均成交值至少得增加33億元至100億元(以兩種稅率、三種不同情境下去分析)。
稅損估計相當清楚,但真正能夠刺激出多少交易量能,通篇說帖並未見到,這著實相當詭異。因為通常政府要執行一項重大政策時,一定會進行基本的成本效益評估分析。就這個案例而言,成本(稅損)是看到了,但效益評估卻絲毫未見,僅有一些人想當然耳的說法。例如證交所董事長施俊吉日前受訪時表示:「以台灣的實證資料來看的話,當沖交易大概能帶動四成的當沖交易,但會帶動六成的正常交易。」
這是相當模糊、繞口的一句話。語意雖然不是很清楚,但大概可以猜得出施俊吉想表達的是,如果調降當沖交易的證交稅率時,有機會同時帶動當沖與正常交易的成交量能,而非僅會帶動當沖交易而已。透過乘數效果,自然可以提振台股量能。只是,明確的量化數據估算還是不見蹤影。為何如此?要嘛就是效益極難估算,要嘛就是財金部會對自己提出的降稅措施其實也沒有太多信心。看來後者機率或許還大的多。
一個估算不出效益、自己也不具信心的政策,若是這樣草率上路,恐怕又是災難一場。更不用說,就當前台股結構來看,調降當沖交易稅率是否能有效刺激台股量能,猶在未定之天,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台股投資人結構在近年已出現大幅轉變,從原本散戶(自然人)為主,逐漸轉變成法人為主的市場交易結構。根據金管會證期局統計,近10年來自然人交易比重大幅降低,2007年以前都在七成以上,但2016年已降至五成。相較於自然人比較喜歡短線進出的特性,法人持股則偏好長期持有。調降當沖交易稅率對於法人顯然不會有太大誘因,刺激量能效果自然也就不容易彰顯。
另一是政策錯配問題。台股量能低迷不振,是標準的長期結構性因素所造成。例如境外市場的磁吸效應,導致資金持續外流。這從金融帳連續25季淨流出(累計超過新台幣9兆元),以及國內證券商複委託買賣海外有價證券總成交金額頻創新高(2015年為新台幣1.7兆元),都可一窺端倪。因此,想要靠短期交易稅制解決長期結構性問題,猶如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當然難以見到或估算成效。
面對台股量能萎縮這個陳年痼疾,政府若有心解決,還是得對症下藥,思考如何引資回流(包括企業及資金),才是正途。倘若只是為了刷存在感或只想討好特定族群,因而實施一些無關痛癢的政策,那還不如甚麼都不要做比較好。畢竟,投資人原本就沒有太多期待。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