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物理系客座副研究員 林育中
產業政策有兩個重要的議題,產業選擇與實施策略。
民進黨總統當選人蔡英文主張發展五大創新研發產業:綠能科技、亞洲矽谷、生技醫療、智慧機械、國防航太。這五項產業的選擇都有些先天上的問題和挑戰。綠能科技值得鼓勵,但短期內是否足以裹腹大有疑慮;亞洲矽谷語焉不詳,有待進一步闡釋;生技醫療自兩兆雙星時即已提出,至今成效不彰;智慧機械只是工業 4.0中的一環,單挑出來有以小失大之嫌;國防航太沒有出口成不了產業,但此產業的出口與外交關係息息相關。
蔡英文幕僚昨(21)日開會討論策略性產業發展條例草案的內容,並成立國家級投資基金,由國家扮演承擔風險的角色,看來政策工具還只是限於法律與財務的支援。如果規劃者的視野僅及於此,則很難期待會比以往的施政得到更好的結果。
以生技醫療產業為例,台灣其實最缺乏的是跨國大藥廠,有力量從事生產、並將之行銷全球的公司,這些公司集中在美、英、瑞、法。一般的生技醫療公司募得資金從事產品研發,假如通過百中選一的種種產品驗證程序之後,很多的結局是由大藥廠高價收購接手,進入商品化的程序。即使成之有年的中小型藥廠,如果有重要的產品發現,不免也會套入這個模式。著名的例子像是 Warner-Lambert Pharmaceutical 在1985 年研發的atovastatin,最終以輝瑞藥廠的 Lipitor (降膽固醇用藥) 商品名問市,在 1996~2012 年間替輝瑞至少賺進一千兩百五十億美金。如果將來台灣的生技醫療新創公司也落入此窠臼,研發成功後賣給國際大藥廠,最多只是賺賣新創公司的錢,不會累積力量、形成生技醫療產業的。但是台灣就沒有機會切入生技醫療產業了嗎?也不盡然,台灣的醫療管理體系與國民健保都是外人所艷羨的,這有部份是政府可以借力、讓生技醫療新創公司所依託的。從這裏切入,也許可以在已然成形的國際產業卡特爾撕開個裂口,另闢生態區位。
再以智慧機械產業為例。想到智慧機械大概是台灣傳統機械產業和電子產業的結合。但是智慧機械只是工業 4.0 浪潮中的必要一環,撇開工業4.0 人文、軟體面不談,它牽涉到的層面小至零組件像感測器(sensor)、執行器(actuator) 等,中間環節的智慧機械,大至系統的數據及管理中心。熟悉這個產業的都知道這個產業的價值大幅的向系統面傾斜-做零組件是困難產業。因此規劃智慧機械為策略產業大有疑義,比較合理的規劃是將工業 4.0 整個包含進入策略產業,將整個上中下游整合成系統,擷取產業中最重要價值。
談產業政策不能只自限於策略產業共同的法律與財務工具,必須要深入到產業個別的特色之中、訂定個別產業的發展策略,並且政府要伸手入產業推動,才可能有辦法產生預期的結果。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