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專欄作家陳徵蔚

珊瑚白化:海洋環境急遽變化的警訊

健行科大應用外語學系副教授、PADI潛水教練  陳徵蔚

                              澎湖南方四島拍攝的美麗珊瑚(相機:Olympus TG-5)

珊瑚,被稱為「海洋中的熱帶雨林」,不但造型優美,顏色繽紛,同時也是許多海洋生物棲息的家園。珊瑚看起來像岩石,但其實有軟、硬珊瑚之分,而後者大多指的是珊瑚所分泌的鈣化骨骼,真正的珊瑚蟲(polyps),其實是一種刺細胞或腔腸動物,他們棲息在骨骼內,在夜間或能見度不好時,才會伸出觸手捕食。捕食時的珊瑚蟲如花朵般綻放,觸手一收一放,非常美麗。

                                新北市貢寮龍洞綻放的珊瑚蟲(相機:Olympus TG-5)

珊瑚是敏感的生物,對於生存環境的要求不低。要讓珊瑚健康生長,有6個主要因素,包含水溫、日照、底質、海流、水質、人為影響。第一,珊瑚可生長於18-30℃的水溫,但最適合的溫度是20-28℃,若超出這個範圍,可能造成珊瑚中的共生藻脫出而造成「珊瑚白化」(coral bleaching),而白化時間太長,會讓珊瑚蟲「餓死」。

                                  新北市貢寮龍洞的珊瑚蟲(相機:Olympus TG-5)

第二,共生藻需要行光合作用,必須有充足日照。因此珊瑚多生長於水深30公尺內。

第三,珊瑚固定在海底,因此底質最好是穩固岩石。

第四,風帶來浪與海流,進而影響珊瑚生長。例如小琉球在莫蘭蒂颱風後,珊瑚被大規模摧毀,衝擊極大。

第五,水質對珊瑚產生的影響,大多是河口或逕流泥沙覆蓋珊瑚,造成珊瑚死亡。在台灣西部有許多河川,很容易淤積泥沙。因此除了東北部、屏東(如墾丁)河川較少的地區外,珊瑚礁生長並不繁茂。

                                    沖繩,從藍珊瑚中綻放的「八放珊瑚蟲」(相機:Olympus TG-5)

最後,人類製造的垃圾、身上擦的防曬乳等,也有可能造成珊瑚死亡。例如塑膠垃圾、漁網、釣魚線覆蓋、纏繞,就可能造成共生藻無法行光合作用,而令珊瑚白化。防曬乳中的二苯甲酮-3 (Benzophenone-3,又稱為氧苯酮 Oxybenzone)與環戊矽氧烷 (Cylcopentasiloxane,矽靈的一種),都會造成珊瑚白化,並且干擾內分泌。

                                       龍洞灣被釣線纏繞的珊瑚(相機:Olympus TG-5)

最近新聞經常報導台灣海域珊瑚大規模白化,並且將原因歸咎於防曬乳。真的是這樣嗎?事實上,自20世紀溫室效應後,全世界珊瑚已有超過60%面臨嚴重生存威脅。根據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調查,全球大規模珊瑚白化曾經發生過3次,第一次是在1998年,當時造成全球約16-19%珊瑚白化或死亡。第二次發生於2010年,而第三次則是由於聖嬰現象加上太平洋海溫急遽攀升,2014年全球珊瑚白化12%,而且衝擊持續擴大。

                                          沖繩海底的白化珊瑚(相機:Olympus TG-5)

今年,澳洲大堡礁同樣經歷了大規模珊瑚白化。大堡礁曾有過五次大規模珊瑚白化,包括1998、2002、2016、2017,以及2020年。這5次的白化全部與溫室效應、全球溫度升高有密切關聯。而在近5年內,大堡礁已經連續發生了3次大規模白化,顯示海洋環境正在急遽惡化中。

2020年大堡礁珊瑚白化區域(圖片來源:ARC Centre for Excellence in Coral Reef Studies)

從澳洲的例子看來,台灣海域的珊瑚白化現象,並非單一個案,也不是區域性特例,而是呼應著全球氣候升溫的警訊,特別是今年,根據NOAA資料,夏季高溫已刷新140年來紀錄。

當然,擦防曬乳還是會影響珊瑚生長,因此海邊戲水仍建議選擇「珊瑚友善」防曬乳,甚至採取穿外套、帽子等方式防曬,以降低對珊瑚的衝擊。但是從今年台灣大規模珊瑚白化的現象觀察,這不會是單純的防曬乳導致,而應該是海水溫度常年來對於珊瑚造成了極大生存壓力所造成。此外,造成全球暖化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如果融入海水中,也會造成水質酸化,直接對珊瑚的骨骼造成影響。

 

根據上方墾丁後壁湖每月海水表面溫度統計表可以得知,從2007年到2019年間,海水月均溫都在22-30℃間,每年夏季7月平均水溫就已逼近珊瑚耐受臨界值。而7月最高溫竟曾高達36℃!

再看看東北角龍洞的海水溫度,每月均溫在18-28℃之間,水溫尚可,但最高溫也曾有32℃,最低溫則下探至14℃,對於珊瑚礁來說,冬天太冷,夏天太熱,生長條件並不太好。

                             墾丁後壁湖的白化珊瑚(相機:Olympus TG-5)

海水溫度上升1-2℃,有那麼嚴重嗎?試想,一個人如果體溫升高1-2℃,不也就是發燒了嗎?由此可以理解,海水溫度的上升,會讓珊瑚多麼不舒服!

珊瑚白化,指的是共生藻無法行光合作用,故而被排出珊瑚體外。因此白化不久的珊瑚,並不會立刻死亡。只要在幾週甚至數月內,海水溫度恢復正常,或者附蓋珊瑚的淤泥、垃圾被移除,共生藻就會重新附著,珊瑚也就會恢復活力。

澎湖將軍澳的白化珊瑚,上方死亡已一陣子了(相機:Olympus TG-5)

然而,如果環境沒有改善,白化的珊瑚少了共生藻行光合作用補充養分,珊瑚蟲就會餓死。此時,雪白的珊瑚將會慢慢蒙塵、變色,甚至被藻類附蓋,此時珊瑚就算真正死亡了。

                         澎湖南方四島的死亡珊瑚,中央是白化珊瑚(相機:Olympus TG-5)

珊瑚白化,可說是海洋環境遽變的警訊。這表示了海水溫度可能過度攀升或降低,也可能是水質出現了變化。近年來,由於全球暖化、氣候變遷,全球各地都出現了嚴重的珊瑚白化。我到世界各地潛水,經常發現大規模、令人震懾的珊瑚白化區域。這其實早已悄悄在海中發生,只是今年特別劇烈、嚴重而已。

                                                      澎湖南方四島薰衣草森林逐漸白化的珊瑚(相機:Olympus TG-5)

紀錄片《藍色任務》中,海洋生物學家席薇亞·厄爾(Sylvia Earle)曾說:「如果你看過我所見到的海洋危機,你就不會覺得我的行動太過激進。」事實上,在面臨海洋環境大幅度變化,珊瑚礁瀕臨滅絕的今日,倘若人類不能在短時間阻止氣候變遷,我們可能只能坐視海洋中最美麗的生態系統消失。

令人戰慄的事實是,即使現在採取行動,也太晚了。《當水母佔據海洋》作者麗莎安.蓋西文(Lisa-ann Gershwin)曾說:「很多人以為停止破壞海洋,海洋就會恢復。事實上並非如此」。珊瑚死亡後,珊瑚礁生態也隨之瓦解;再加上漁民過度捕撈,海洋生態早已枯竭。

                                                         2018年5月12日我在竹圍漁港看見的錘頭鯊

魚兒消失了,水母的天敵也隨之消失。水母捕食魚卵、幼魚,並且大量增生,進一步讓海洋資源加速耗竭。很快地,我們的海裡面就只剩水母了。倘若我們無法真的「恢復」海洋生態,至少應該設定「停損點」,不要再讓海洋受到傷害。否則有一天,當我們審視海洋,可能會發現這片美麗的湛藍之中,是一片死寂。

viewpointtaiwan

Recent Posts

台積電與日本合作深化快跑,是因為美國助推?

科技力智庫執行長  烏凌翔  ...

9 個月 ago

民進黨執政下只有人民被電

資深媒體人  江振義 (閱讀全...

9 個月 ago

國民黨會在立法院強力監督政府

學術工作者 徐惠 (閱讀全文....

10 個月 ago

新國會應該全力掀開民進黨八年執政遮羞布

資深媒體人  江振義 (閱讀全...

10 個月 ago

中投、欣裕台收歸國有 行政法院為虎作倀!

中華民國法律政策協會副理事長 ...

10 個月 ago

總統絕對多數決,改變扭曲的民主

美國伊利諾芝加哥大學教授  汪...

10 個月 ago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