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作家, 張逸帆

消失中的人民幣

4 5 月 , 2016  

台灣大學政研所  張逸帆

 

過年的時候我去了一趟廣州,和一位朋友聊到了中國大陸行動支付的現況。我說,現在行動支付發展的也太快了吧?我每半年回來一次,卻發現自己已經完全跟不上最新的潮流了。朋友說,都別說你覺得驚訝了,連我天天在這裡生活的人都感覺快得有些可怕。

 

然後朋友講了發生在他身上的一個小故事。有一天中午在公司,朋友和往常一樣很習慣地用手機APP訂了外賣,可是送餐員抵達以後,手機剛好出了問題而無法完成支付。然而由於習慣於行動支付,他完全沒發覺自己身上根本沒有現金,無奈之下只能請同儕幫忙救急。可是讓他驚訝與無奈的是,問遍了整個辦公室,竟然沒有一個人身上有100塊人民幣可以借給他。這時候他才突然反應過來,原來在不知不覺當中,行動支付已經如此深遠地影響到了每一個人的生活。

 

早上起來用APP叫好計程車,整理完下樓車子已經在門外等著;到達公司之後不需掏錢包,手機上簡單一按就付完了車資。在上班的間隙先用手機APP點好餐,一到中午用餐時間,送餐員就把午餐送到公司門口。如果下班以後想去看個電影,那麼只需在手機上打開另一個APP,選好座位買好票,價格甚至還比現場購票便宜一半。晚上回到家,路過樓下那一排「置物櫃」,突然想起昨天在網路上訂購的水果到貨了;拿出快遞員下午傳給你的條碼上前一刷,存放著你快遞的櫃子就會自己打開。最後,在一天即將結束的時候,躺在床上按一按手機,就能把家裡煤氣費、電費、水費,信用卡的賬單,手機話費的儲值一併處理完成。

 

這種曾經存在於科幻電影中的場景,現在已經真實地在中國大陸發生了。不見得每一個人都會喜歡與適應這樣的支付和生活方式,但無法否認的是,這或許將會成為未來數年乃至數十年的發展趨勢。我們都知道,如果從整個人類發展的歷史來看,貨幣的形態是與人類社會的演變密切相關的。我們從最原始的「以物易物」,到商品貨幣與金屬貨幣,再到後來使用一張張印了圖案的紙來作為交易的媒介,這都與當時人類社會的生產力與市場交易需求之間存在著重要的關聯。再後來,工業革命催生了卡片支付,網路時代催生了網路銀行與線上支付,貨幣與支付方式隨著時代一直都處於不斷的更替當中;因此,在這個智慧型手機與行動網路越來越普及的時代,作為與之相對應的行動支付,似乎已經成為了無法阻擋的潮流。

 

或許有些人會擔心,行動支付是否足夠安全?可是我們似乎忘記了,風險從來都不是現在才有的。當我們在使用銅板和銀兩的時候,假錢的問題就已然存在;當紙鈔成為主要貨幣的時候,我們又得期盼作為其信用基礎的國家政府最好不要崩潰垮臺。我們有些長輩,至今還無法接受信用卡支付,因為他們覺得刷卡「不安全」。可是,安全性的問題始終存在,但人類從不會因此而回到洞穴與樹上生活;相反地,我們會建立更加安全的機制,問題一直會出現,但我們一直在想辦法解決。因此,如果因為安全問題而徹底拒絕行動支付,這多少有些因噎廢食了。

 

那麼,如果行動支付真的「勢不可擋」,隨之而來的另一個問題就是:它究竟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這對行動支付行業本身的影響自然是最顯而易見的,整個行業會在這一波潮流當中迅速騰飛,而行業內部也會在「安全性」與「便捷性」這兩個方向上展開優勝劣汰的角逐。相對較為複雜的,是行動支付會對其他行業產生何種影響,是否會帶動新一輪的產業轉型?我們很難想像,中國大陸各類「叫車APP」的流行,很有可能殃及池魚的卻是廣播行業。因為當作為廣播主要受眾之一的計程車司機,由於忙著收聽「叫車報單」而越來越少收聽廣播時,廣播行業或多或少會受到衝擊。這種現象會不會發生在其他相關行業上?或許就目前而言我們依然不得而知,但我們有理由相信,新一輪的產業轉型的契機已初露曙光。

 

最後,或許更有趣的是,在這種潛移默化當中,我們人類自身的習慣與認知是否也會隨之悄然改變?我自然無從得知。但是不論如何,我們從中國大陸身上似乎已經看到了,人民幣正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慢慢「消失」;那麼,當這一波行動支付的潮流湧向台灣之時,我們是否已經做好了準備呢?

 

, , , , ,

By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