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媒體人 李祖舜
前一陣子韓國瑜的牽手李佳芬拋出了「母語回家學」的主張,立即引發綠營的強烈炮轟,痛批這種論調就是在「消滅母語」。
筆者雖然對於李佳芬沒有特別的好感,但卻要支持她說出的這個論點,「要學語言,一定要建立學習的環境,而家庭正是最佳的學習環境。」
我是個外省第二代,過去父母親在家裡經常講自己的外省母語,但對我則是始終用國語交談,特別是我的父親,還是用帶著濃濃鄉音腔調的怪國語與我對話,讓我深深感覺到他的吃力與用心。
在這樣優良的母語環境中,很抱歉我還是沒有學會上一代想傳承下來的母語,了不起只能聽得懂父母彼此交談時所說內容的百分之六、七十,但我還是得說,要不是擁有這樣的家庭環境,母語對我來說,極可能是跟火星文一樣的難說難懂。因此,我得感謝從小生長的家庭,還是讓我跟母語產生了一定的連結。
當然,占了台灣人口比例超過8成5的本省籍同胞,在家學習閩南語(台語)的環境又比剩下的1成半的外省籍多得太多,在當年政府強力禁絕在學校說母語的政策壓力下,大多數本省第二代的母語還是講的非常輪轉(流利),這當然就是依靠著家中長輩習慣用母語溝通所得來的成果。
不過,也不是所有本省家庭出身的人都能講得一口好母語,就像總統蔡英文,父親蔡潔生是具有排灣族血統的客家人,但她幾乎不會說客家話,就連被台灣人視母語的閩南話也講得「二二六六」,這當然要歸因於在家庭裡沒有提供她學習母語的環境,再加上生長的過程中,又接觸不到必須強迫慣用母語的情境,自然無法精通善用母語。
當包含客家話或是閩南語,甚至是原住民語言漸漸在台灣社會中遭到漢語壓制而變得弱勢的時候,扁政府從民國90年開始,才想到要用學校教育來進行補救。不過,在國小各年級以每週排定一到兩個小時的鄉土語言教育,與所謂的母語教學,還是有著相當的差距,因為鄉土語言課程是由學生自行選擇要學習的語言,而未必一定是自己的母語,而如果你的母語不在這3種語言中,那你就連學習的機會都沒有。
過去近20年的鄉土語言教育課程發展過程,僅僅透過片斷零碎的教學時段,很顯然根本無法落實讓母語成為生活重要語言的目標。而這正是李佳芬所說,母語應該在家裡跟父母學習,而不是在學校裡學習的道理所在。如果連最能培養母語使用的家庭環境,都無法為孩子建立熟練的母語使用習慣,想要透過應付式的學校制式課程來達成相同的目標,更是緣木求魚。
學習任何一種語言,需要的就是普遍使用的環境,就像現在學校使用的漢語,成為所有學生最為熟悉使用的語言,如果在家中還能與長輩用母語溝通互動,就能自然能養成第二種專長語言。
台灣政府把漢語,閩南語,客家話與原住民語都定為國家語言,其實並未獨尊漢語為國語,但如果要想讓某種非漢語的特定語言振興或者成為主流語言,還是得依靠外在環境的建立與營造,例如現在許多家電視台播出使用台語的鄉土劇,都有非常叫座的收視率,這就相當程度的營造了收視族群學習與熟練運用台語的環境,就像4、50年前風靡全台的雲州大儒俠史豔文與藏鏡人的布袋戲,也讓不少外省孩子能夠將台語朗朗上口。
所有的語言,都是因為有需求才有生存發展的空間,而各種語言的強弱興衰,都與執政者的執行態度與意志有關,像台灣這樣自由開放的社會,要想學習各種語言都很方便,但重點還是於學習之後有沒有長期實際運用的空間與場合,否則,終舊只是難以自由應用的口語知識。
要談學習母語,李佳芬的話還是只說對了一半,她說「父母教不了的,才要由學校來教」,事實上,要想從學校學好母語,幾乎是天方夜譚,這種事情如果連父母都教不了,最好是多看這些所謂的母語節目,可真的別再指望那些樣板的國鄉土語言課程了。
當然,想要學習像是英語、日語這種外國語言,也是同樣的道理。即使是上了大學的專門科系,恐怕也未必能夠達到所謂的語言學習品質保證,別的例子不說,就看東吳大學英文系畢業的韓國瑜滿嘴的晶晶體破英文,大家就都懂了吧!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