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工作者 黃靖麟
本文探討「反核食公投」非從食安問題出發,而想要探討在鳥籠的框架下,為什麼還有人願意投入唐吉軻德式的苦行僧式政治活動。所謂「鳥籠公投」就是當「投票率」及「有效同意票」等兩項任一未過半時,即產生否決公投效果的法律作用。這種公投方式,易於執政者推動政策,卻阻礙了民眾直接參與公共政策的途徑。囿於制度,過去數年的公投無一有所成效。
然而公投不只是投票而已,而是有更深刻的內在意涵,意味著這個社會透過連署可以與公民「交換不同於政府的意見」,透過投票「表達不同於政府的意見」,如果表達人數夠多通過了門檻,代表政府應該反思並提出具體不同現行政策的行動。
近日曾任台大食品科技研究所教授的郝龍斌,不畏懼「鳥籠公投」的限制,在沒有政黨奧援的背景下,以個人名義提出「反核食公投」連署,此有點類似民進黨前主席林義雄,推動反核四公投精神。其精神與意念,在於透過連署程序宣揚自己的理念同時與民眾交換意見;最終,如果能夠成案進行公投的話,意味著自己的理念與民眾貼近,结果则交給全國公民直接審議。2014年的反核四,挾太陽花學生運動餘威,雖未舉行公投,但政府讓步了。
參照往例,公投成功之機率微乎其微,也因此郝龍斌以此比附孫中山的11次革命。但就政治人物而言,是一個難得的與基層民眾的政治意見交換旅程,更是一個擁抱群眾的機會。從Robert Dahl多元民主(polyarchy)的角度來看,郝龍斌公投行動,是匯聚反對政府政策多元力量成為單一力量的聚合載體,更讓不同意見透過系統表達出來;這是一種集體行動,並向其他公民及政府公開表達意向的管道;這個行動就是要讓政府正視不同的「多元意見」。
鳥籠公投雖然很難成功,但是其行動卻是多元民主力量的展現,對公民社會與政府而言,都是一種重要互動的過程。公投就是一種「在地情懷」表現,過去多以民進黨籍人士號召居多,現在卻有國民黨的郝龍斌提出反核食公投,能否成功,無人能知?唯一可確定的是,只要公投精神不死,「台灣優先」的意識形態,將能持續成長與茁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