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濟研究院兩岸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吳孟道
日前新政府公布新一波內閣人事,掌控國內大大小小金融業務的金管會主委,將由丁克華接任。聽到這個消息,令人振奮。因為在早先的一些研究計畫訪談中,筆者曾數次與丁克華接觸,言談之中了解其對金融市場開放的主張,興利明顯是大於防弊。若再對照近日其接受媒體專訪的談話,可以發現無論是在金融科技、金融整併、資本市場或產學合作各方面,市場開放依舊是未來主政重點。這樣的態度,勢必有利未來國內相關金融業務進一步鬆綁,也有助國內金融市場發展。
目前國內金融市場發展停滯不前,除了內在(如投資機會缺乏、稅制爭議等)及外在(如金融業務及商品多元性、國際金融中心競爭等)環境因素外,很大原因就是過往主管機關長期以防弊心態看待市場發展,在多做多錯、少做少錯的原則下,諸多新型態金融業務與商品或金融創新行為,自然就難以推動,無形中也弱化我國金融市場競爭力。
幸運的是,自2013年曾銘宗上任後,這樣的心態出現大幅度調整。無論是推動金融打亞洲盃或金融進口替代政策,主管機關心中那把尺開始轉向興利方向,強調市場(價格機能)的重要性,法規及制度也開始配合市場發展鬆綁。心態轉變也明顯帶動國內金融業獲利成長。在曾銘宗任內,金融業獲利連續三年創下新高紀錄,2015年甚至來到5,614億元(稅前盈餘)。相較於曾銘宗上任前的3,072億元(2012年),成長幅度高達83%。
上述的例子清楚告訴我們,要創造金融市場活力、提振金融產業發展,不是一昧地保守因應,而是應積極開放。主管機關角色除了盡好監督管理職責外,最重要的還是應完善制度,讓大家有依循準則與方向後,放手讓市場自由運作。已故的兩位經濟大師Ronald Coase與Douglas North (兩者皆為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終其一生都強調制度(或產權)建立的重要性,就是因為其可有效降低交易成本,促進市場效率。
觀察過往的金融市場案例與發展經驗,金融業者對於國內主管機關普遍一致的看法就是「管太多」,特別是在新型態業務及商品方面,規管更是嚴格。舉2014年金管會力推的國際證券業務分公司(OSU)為例,在相關法令及規定都已出爐的情況下,證券業者仍不敢輕舉妄動,甚至要推出新業務及商品前,還得發函詢問金管會是否適宜(在採用負面表列管理下),這無疑會大幅增加交易成本,也嚴重阻礙市場的發展。
開放,是推動國內金融市場發展的原動力,也是提升金融競爭力的不二法門。曾銘宗已經起了頭,但顯然還不夠。尤其是在金融科技(FinTech)的浪潮下,相關政策、法規、業務及商品等,勢必得進一步的鬆綁與開放,才有機會跟上國際步伐,否則將只能坐等淘汰。期許未來丁主委的金融政策可以更加大開大闔,帶出台灣金融市場的新風貌。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