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政研所 張逸帆
近年來,中國大陸興起了一股來勢洶洶的「國學」風潮。從電視節目上的公知名嘴,到各種私塾與國學營隊,甚至是崇釋的廟宇和學費比大學還貴的幼稚園早教班,也都不甘寂寞地粉墨登場。一時間,國學之風可謂席捲了整個神州大地,從三歲的幼童,到年逾花甲的長者,無一例外地都被捲入到這場「國學盛宴」當中。
在討論是否應該復興國學之前,我們似乎應該先釐清一個最為基本的問題,那就是到底何謂「國學」?一般而言,所謂的國學,指的應該是以儒家為核心的中華文化體系。在這個體系當中,以儒學及其他先秦思想為代表的中國哲學居於中心地位,加上其他學科諸如歷史、音樂、中醫、建築、易學等等,共同構成一個相對鬆散且沒有明確邊界的系統。然而,這個原本便不甚緊密的體系,在經過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尤其是那空前絕後的文化大革命之後,事實上已經被從根本上瓦解。在知識傳承的脈絡被幾乎全面性地摧毀以後,要試圖重新恢復這樣一個體系,自然絕非易事。
那麼,這一股看似復興國學的風潮,真的能夠有助於這個體系的修復與重建嗎?那些口口聲聲喊著復興國學的人,究竟有多少是踏踏實實地做了學問真心想要傳承傳統文化的大師?亦或只不過將國學當成另一種欺世盜名的生財之道?在缺乏完善學科建設與制度規範的情況下,那些頂著奇怪頭銜站在講台上執三尺教鞭之人,又有多少人真正擁有為人師表的學問與才華?這些問題我們似乎都還能得到一個最基本的答案。
到了我這個年紀,不少長輩乃至朋輩都開始會傳授與交流所謂的「育兒之道」,於是我也有幸得以跟上這股最新的國學潮流。就當前而言,最為流行以至於被許多父母津津樂道的「國學經典」莫過於《弟子規》了。這部由康熙年間一個名為李毓秀的落第秀才所編撰的幼兒啟蒙教材,在幾乎所有的少兒國學班中都是不可或缺的「經典」。這種洛陽紙貴的架勢,自然也讓我對這部「著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於是,在沐浴更衣、淨手焚香之後,我無比虔誠地翻開了《弟子規》。我們固然不會去全盤否定一部作品,但不得不說《弟子規》中的諸多內容,實在令人無法苟同。舉例來說,在「入則孝」中,開篇便直接寫道:「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意思就是說,爸媽叫你你要馬上答應,命你你要行,教你你得聽,就算是罵你了,你也要順從。乍看之下頗有道理,這難道不就是傳統文化中的「孝」嗎?
當然不是。《禮記.禮運》有言,「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父慈在前,方有子孝;兄良為先,才有弟悌。換句話說,真正中國傳統的道德教育,其實是一種自上而下的教化模式,唯有上樑之端正,方無下樑之歪斜。然而這被譽為啟蒙經典的《弟子規》,卻簡單地將「子孝」從整個邏輯脈絡當中粗暴地取出,要求為人兒女者必須無條件地服從所謂的孝道,甚至要能夠「親憎我,孝方賢」,這豈不是荒謬至極?這難道真的是我們所要繼承的傳統文化中的「孝」嗎?不,這不過是專制王權所需要的父權壓制奴化教育。
那麼,這個父權制下的幽靈,為何又會突然間肆虐橫行?其實原因也很簡單。中國在低頭拼經濟數十年以後,終於來到了社會變革的時代了。在這樣一個時代當中,社會結構的流動性越來越大,社會的價值會變得越來越多元,人的自主性變得越來越強,腐朽與陳舊的力量不斷受到挑戰而逐漸衰弱,因此,傳統的父權體系也開始面臨根本性的挑戰。新的力量對「父親們」所產生的前所未有的威脅,讓「他們」感到一種無法控制的恐懼,於是「他們」怕了,「他們」下意識地想用盡一切努力,想讓孩子們變得「聽話」一些。
這或許才是這股國學風潮真正的本質。從民族與文明傳承的角度,我們自然希望國學能夠得到真正的繼承與復興;但請別放鬆警惕,那個專制與父權的幽靈,仍時時在我們頭頂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