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委/律師 李貴敏
台灣下一代核心產業規劃方向與優勢在哪裡?包括民間與產業都很關切,更希望政府擺脫目前無作為的怠惰消極態度,儘速為臺灣找到下一個護國神山。但產業發展關鍵仍在政府絕不能缺席,且須善用優勢。過去在蔣經國時代,產業發展的目標是把觸角往全球伸出,因此不是被動防禦,而是「根在台灣,前進全球」。
其實,現在甚至連法商相關工作都已能用AI處理,台灣未來絕對產生新的產業鏈;但建構供應鏈的產業生態絕對不是只靠民間而已。因為基礎建設、產業鏈的擘劃都與政府政策有關,當政府不做,不進入狀況,欠缺前瞻的觀點和執行力,只靠民間企業,基本上就沒有辦法建構起產業鏈,此於國際競爭上就不經濟,競爭力就無法達到期待。這也是台灣必須立刻解決的危機。
我個人長期在法界與高科技產業服務,近來聽到許多來自業界的憂心,包括美中貿易戰、晶片戰興起;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以致高科技供應鏈因而減產。我國半導體業雖搭上這股順風潮,成為全球不可或缺的半導體基地,台積電亦被稱為護國神山。但危機可能就隱藏在榮景之中,也因此大家更會關心:台灣的下一個核心產業究竟在哪裡?下一步要往哪裡走?
當然,雖然大家言必稱「護國神山」,但這四個字並不一定是好事,稱「護國」是指當全球來圍攻的時候必須靠它來保護,這個詞非常被動。同時,發展不可能無中生有,核心產業必定是在現有優勢基礎上發展才能獲得實效,所有東西都不可能從零開始,下一個核心產業一定是在既有基礎之上發展。如同公司有本業,如果希望有新創,一定要靠本業盈餘去扶植新創。
要個別企業發展出一套完整的產業鏈是不可能的。欲發展一國的產業鏈,只有政府有能力,這是政府的責任、義務。如現在台灣在國際上最有競爭力的是IT產業、半導體產業,因此未來的重中之重仍在「半導體基礎深化」上。可能是軟體研發,或物聯網等。
同時由於面臨天然資源有限的客觀條件,導致面臨缺水、缺工、缺電、缺投資等困境。但也因此,產業的發展一定會跟新能源相關,比如半導體業有很多記憶體產品被設計出來是為「節能」的,因讀取速度快而省去很多耗能,因此許多車用晶片也來自台灣。未來核心產業跟半導體間運用絕對不可或缺。
又如半導體業、IT產業等可再深化延伸的是軟體研發、5G甚至6G、物聯網(IoT)等,若要「獨立研發」,元宇宙、AI會是選擇。同時產業若要尋求升級、轉型,或可引進AI提高工廠生產產品的良率,也都跟前面提到的「軟體」有關。
於此同時,台灣未來產業發展的核心絕非回歸傳統製造業,畢竟光台積電的用電量就相當驚人,何況由於錯誤的能源政策,如燃氣、燃煤等相關天然資源靠進口,加上土地有限,台灣並不適合以發展製造業為主。台灣的優勢仍在IT產業,亦有優秀的人才培養,這才是台灣的產業優勢。
也因此台灣下階段雖有可能朝向研發跟設發展計,但不代表會完全捨棄代工產業,台積電目前優勢是在先進製程領先,理應要維持此優勢,台積電甚至要擴大投資研發,持續讓先進製程維持全球領先地位,因低階製程沒有國際的競爭力,只怕中國大陸遲早趕上。
簡言之,台灣必須務實看到自己的缺點跟長處,留意不能把自己老跟大國擺在同一水平想事情。同時,若態度保守、原地踏步,別說沒辦法再創未來榮景,連既有優勢能維持多久,恐怕都難說得很!
(圖片選自聯合報)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