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江大學戰略所博士生 宋磊
拜習會的成功招開,再度讓世人見證到美中兩強對外彈性的一面,尤其在疫情當下,美中從原本的相互敵視、對抗,逐步走向對話、溝通;雖然美中大國競爭的態勢不變,但兩國能在疫情趨緩下舉行元首會面仍屬不易,台灣身為美中兩強結構下的小國,自然更是相當在乎雙方的談話內容,尤其是美方的對台部分。
然而據近期美軍太平洋艦隊發言人表示,美國海軍一艘軍艦於11/5通過台灣海峽,因時間點恰好位於拜習峰會前夕,美軍並未事前對外正式公布相關資訊,基本上在拜習會前、後,美國的舉動已對外秀出政治訊號。
首先,拜登政府就任後,無論在台灣問題或是一中政策議題,雖然拜登總統有出現數次疑似失言的談話,但對於拜登政府實際對台政策而言,仍偏向保守與和平路線,不願意刻意激怒北京當局做為國內的政治籌碼。其次,近年來美中對抗成為顯學,無論是在經貿戰、科技戰、輿論戰、軍事對抗,美中幾乎已是進入水火不相容的階段,縱然美中對抗情勢,不容易因拜習會而有所趨緩,但有談話總比完全不接觸好,對比目前的兩岸而言,至今雙方高層仍未有對話的空間,兩岸之間的對抗仍舊為主旋律,長期來看對台未必是一件好事。
最後,無論拜習會或中日元首會談,亦或是德、法、澳、韓、荷蘭等國領導人與習的會面,均顯示在後疫情時代下,各國皆努力使經濟復甦,中國身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自然成為全球主要大國積極拉攏的對象,反觀台灣在民進黨的執政下有超過四成商品出口至對岸,卻仍未見到兩岸關係的緩和,尤其小三通遲至今日未開放,實在是令人費解。同時,拜習會後的美中台三邊關係,基於大國政治的複雜結構,美國抗中態勢不變,但美國對台政策的基礎也不會有所劇變。兩國元首表示願意管理「歧見」,並同意在「護欄」中維持和平基調,未來兩國甚至不排除在氣候變遷的議題上尋求合作。
即使美軍艦仍在11/5通過台灣海峽,但從事前的不主動公開資訊,到拜習會中的談話內容,均顯示美中願意「控管分歧、尋求合作、降低風險」來經營大國關係,美中縱然仍有價值差異、制度差異,但不減雙方會談的意願。
兩岸在制度、價值上亦有差異,但執政黨對雙邊談話與互動仍相當被動,從近期關於兩岸的消息即可得知,在貓熊團團逝世後未見蔡總統給予弔唁,與拜登愛犬「冠軍」離世後給予的立即慰問有著天壤之別,不但凸顯政府在對外政策上的疲乏外,一面倒的「親美路線」絲毫不見任何彈性,在拜習會後若仍不願進行路線調整,將更增添台灣的對外風險。
(圖片取自中時電子報)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