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專欄作家烏凌翔

拜習會後的兩強互動須持續觀察

資深媒體人 烏凌翔

只憑觀察拜登與習近平的一次三小時會談,就想推測美、中關係未來的走勢,可能跟注視水晶球尋找答案的結果差不多。

元首外交,是最高層級的外交活動,當然值得關注,但主戲前、後一連串的較低階外交人員、軍方、與商務代表的言行與作為,都必需要一齊放進雷達屏幕之內來觀察。換言之,就是觀察的「時間軸」要拉長,才可能看清兩強的大戰略目標與變遷。

外交活動的目的有兩層:「確認意圖」與「解決分岐」。

譬如:拜登2月10日致電習近平的寒暄、3月18日中國外長王毅與中共中央外事辦主任楊潔篪,在阿拉斯加面見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與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的「嚴厲斥責」、7月26日美國副國務卿雪蔓一波三折訪問天津得到中方的「三條底線」+「兩份清單」、8月31日中國新任駐美大使秦剛的公開談話、9月10日拜登再度致電習近平的會談、一直到10月6日楊潔篪與蘇利文在瑞士的會面,都是雙方處於確認彼此意圖的階段,最終目的則是解決分岐。

有些較低階的分岐在確認意圖的過程中就可能先得到解決。譬如9月24日,華為財務長孟晚舟在加拿大獲釋,兩名在中國關押甚至判刑的加拿大公民立刻也重獲自由。有媒體稱之為「人質外交」。

按國際政治大師摩根索(Morgenthau)的理論,外交,做為重要國家權力要素之一,「確認意圖」與「解決分岐」的根本目標仍然是「運用和平的方法增進國家利益」,必需依據可運用的資源,決定己方國家應追求的目標,同時,評估對手國家的資源與目標,再決定不同的目標能否「相容」,以尋找適當的方法來解決分岐。而方法不外乎:說服、妥協與武力威脅。注意,是武力威脅,而非武力運用,真要開打,是國防部長的工作,不是外交部長。

哈佛大學教授奈伊創造「軟實力」與「巧實力」的概念,認為據此可以說服對手國。站在現實主義的角度看這兩種「力」的基礎還是綜合國力。譬如台海問題,中國大陸的目標是「祖國統一」,美國的目標是維持和平現狀,這兩個目標如果不能相容,美國能僅靠「說服」就改變中共的目標嗎?

當然,摩根索也主張:一個國家若訂定其實沒有力量達成的目標,不必然、但就有可能引發戰爭,因為國內總有狂熱份子推波助瀾。大陸環球時報與網上大量所謂「小粉紅」日復一日的叫囂,看過吧?不過中共官方尚能嚴密掌控網路,控制此類鷹派言論在虛擬空間的漲落,反過來利用為推動政策工具。重點是,中國現在仍無萬全把握主動以武力解決台灣問題,但目標已訂,所以必需積蓄各種資源,追求足以匹配目標的國家綜合實力。換言之,先崛起再說。

說服之外,還有妥協與武力威脅兩個方法。

譬如,習近平針對「台灣問題」在拜習會中說出「如果台獨分裂勢力挑釁,甚至突破紅線,我們將不得不採取斷然措施」,就是一種武力威脅。領導人都說了,鷹派大受鼓舞

只是,比較起來,外交更講究妥協,也就是非核心利益的交換,這就是有人擔心台灣會成為美中交易籌碼的「學理依據」,而實務上也早有此建議:希拉蕊在擔任國務卿任內的2011年底,就曾接獲顧問「向中國要求以放棄台灣交換美國欠債一筆勾銷」的建議,這名當時的顧問就是現在的蘇利文。不知他換了位置後,想法改變了嗎?

上述那種以台灣為主題的妥協有點嚇人,還好,還可以有很多別種妥協,只是在創意出現之前,雙方也不能閒著,都得釋放一些訊號,為下一階段的談判妥協「鋪陳」。

譬如:10月11日,一名中國情報官員在比利時被逮捕並「史無前例」地被引渡到美國,他將以從事經濟間諜活動為由被起訴。11月7日,美國海軍研究協會(USNI)發佈新聞,指出中國軍方在新疆沙漠建造美國海軍軍艦形狀的活動標靶,兩天後,又發現第二個美艦標靶

有時,釋放的訊號會是為了和緩情勢,而非升高對立。譬如前面提到的蘇利文,11月7日-就在拜習會前一週-接受CNN專訪,承認「美國之前尋求根本改變中國體制,是一個錯誤」,拜登政府不會這麼做了。美、中或任何兩個大國互動,都常出現雙方關係像跳交際舞般「前進一步、後退一步」的現象,因為牽涉的因素實在太多了,必需長期又深廣的觀察。

結論是:追求和平仍是人們普遍的美好願望,擔心戰爭會發生是必要的準備,但叫囂動武,就是其心可誅了。外交,加油!

(圖片選自風傳媒

viewpointtaiwan

Recent Posts

台積電與日本合作深化快跑,是因為美國助推?

科技力智庫執行長  烏凌翔  ...

9 個月 ago

民進黨執政下只有人民被電

資深媒體人  江振義 (閱讀全...

10 個月 ago

國民黨會在立法院強力監督政府

學術工作者 徐惠 (閱讀全文....

10 個月 ago

新國會應該全力掀開民進黨八年執政遮羞布

資深媒體人  江振義 (閱讀全...

10 個月 ago

中投、欣裕台收歸國有 行政法院為虎作倀!

中華民國法律政策協會副理事長 ...

10 個月 ago

總統絕對多數決,改變扭曲的民主

美國伊利諾芝加哥大學教授  汪...

11 個月 ago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