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 J 錢世傑
初次遇到大陸學生
先聲明一下,個人是中央大學的兼任助理教授,過去有許多外籍生、僑生來修過我的課,但並沒有與大陸學生直接接觸的經驗。直到上學期(104學年度第1學期),中央大學與大陸進行交換學生,有幾位大陸學生來修我的商事法課程,才能有一點資格評論大陸學生與台灣學生學習上的差異狀況。
第一堂課,有許多大陸學生來上課,但是他們並沒有真正要選商事法這門課,可能是先瞭解一下課程內容,是否符合他們的需求,與許多台灣學生一樣,先打探一下這位老師的課是否「營養」,再來決定要不要選課。最後,總共有4位學生來修商事法這門課。
為了增進兩岸的良性互動,每一堂上課,我都會關心一下大陸學生在台灣生活的近況,有沒有需要幫助的,也常常讚賞他們上課的態度。針對上課態度這點,大陸學生也很實在,承認他們在大陸也沒那麼拼,但來到台灣也自然而然地表現比較好。台灣的學生應該也是一樣,在台灣學習的態度大多數是普普通通,只要換個國家學習,就會非常地努力,要把學費的效益轉換到最高。
學習前的積極態度
課程還沒正式上課前,我就知悉有大陸生會來修我的課,主要原因是大陸生透過臉書主動與我聯繫,詢問課程的概況。教書十幾年,還沒有碰過有台灣學生事前與我瞭解課程訊息,頂多是課程結束後,寫封電子郵件詢問成績,或者是詢問有無補救的機會。
個人認為台灣學生到其他國家也會主動與老師聯繫,因為當你到了國外的陌生環境中,被迫要學習獨立生存,而且周遭認識你的人也不多,嘗試失敗了,丟臉也沒關係,所以會主動與老師聯繫,也會有其他積極學習的客觀行為表現。
滑手機
談到滑手機這個問題,是最近兩三年的困擾,也不能夠全怪學生,首先要先自我反省上課內容是否無法吸引學生,才導致學生拼命滑手機。個人在大學上的是法律課程,法律屬於需求性課程,如果沒有需求,很難讓學生主動學習。有一次平常坐在最後一排的女生,下課跑來問我車禍的問題,因為車禍是學生最常發生的案例,遂表示下一堂課會針對車禍議題進行完整講解,這位學生下一堂課就換到第二排,而且還抄筆記;只是下一次上課,第二排的她又不見了,回到原本的最後一排。
滑手機的問題,研究論文已經有豐富的探討,可以視為一種疾病,如同毒品一樣地讓人難以自拔,不過當然沒有毒品那樣子地嚴重。身為老師必須要採取一些教學策略,才能改善學生的學習成效,創造學習的需求,例如可以用模擬情境、實案討論、分組報告等一堆豐富的教材方法,展現自我教學的熱情。只是這一股熱情常常被潑冷水,像是上課上到一半,包包提了就走,整學期都沒來,甚至於背對著老師上課,縱使有萬分熱情,但到學期中溫度多少降了點溫。
依照最近兩三年的觀察,台灣的學生比較沒有在聽課,50%以上的學生+50%以上的時間在滑手機,大部分就是臉書、Line,偶爾來些購物體驗,搭配上課坐的位置都是在中間偏後面。雖然坐的位置不代表未來的發展,然而仍可以呈現對選修課程的投入程度;因為個人開設的都是屬於法律課程,自己認為這些通識課程很重要,多數的學生卻當作是營養學分;因此,只能這樣子假設,這些學生在我的課堂上沒有很努力,但轉換到學生自己專業領域的課程,也許就比較認真。因為沒有親眼觀察學生在其他課程的上課情況,在此即不臆測。
大陸學生比較有在聽課,雖然偶爾還是會滑一下手機,但因為坐的位置都在前四排,相較於台灣學生50%以上的學生+50%以上的時間在滑手機,大陸學生僅有未滿20%的時間在滑手機,而且大多數滑手機是要查詢上課講授的資料。因此,整體學習評量成績,大陸學生都在90分以上,而台灣學生,則只有70-89分之間。
民主議題
民主議題與兩岸關係,在我的課堂上很少提到。畢竟政治議題對於台灣民眾都是屬於敏感性的議題,更何況是大陸學生,只是法律難免牽扯到一些政治,多少會蜻蜓點水地講授一下。
對於台灣學生而言,罵元首已經不是什麼讓人耳目一新的議題,當然我不是說罵元首是好國民的行為,只是在民主國家中,尊重你發表言論的權利與認同你發表言論的內容是兩件事情。對於不同意見,尤其是不喜歡的不同意見,成熟民主國家或不成熟民主國家的民眾會找出理由批判回去,但成熟民主國家的民眾不會要求對方閉嘴。相對於中國大陸,台灣自詡為民主成熟的國家,即便是現在很多台灣民眾的批評都不附理由,也都希望對方閉嘴。
台灣的政治議題很多與大陸有關,尤其是台灣獨立與兩岸統一,其他像是九二共識,美日中台四地複雜的「特殊關係」,可能會觸發到大陸學生的敏感神經,為了避免上課時擦槍走火的困擾,會儘量避免深入探討。或者是提到政治味的內容,先聲明此內容因為與課程的某部分有關係,才會提一下,並非刻意講政治,同學們可以有不同的想法,只要把我的論點當作甲說、乙說、隨便說的其中一說即可。
講完之後,我會觀察大陸學生顏面神經的反應,還蠻讓人意外的是學生並沒有皺起眉頭,還是能大器地微笑以對,雖然我個人感覺他們的微笑似乎在表達:「你有經歷過文化大革命嗎?敢在講下去,我現在就鬥垮你。」我的主觀感覺或許是兩岸文化政治差距過大的小小幻想,實際上大陸學生可能充滿對於民主自由的澎湃追求。
無論如何,這一次的交換學生雖然只有一個學期,但無論在學習刺激、下一代彼此間的文化交流、民族認同與否的不斷磨合等等角度,成效殊值得肯定,也當然必須要不斷地持續辦理。
交流,才能帶來實質正向的改變。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