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專欄作家

從電子函證平台看國內FinTech發展

台灣經濟研究院兩岸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吳孟道

近期,筆者接了一個「推動電子函證平台設立」的研究計畫,接觸了民間業者、金融主管機關、以及銀行與會計相關從業人員,有一些感觸。國內在推動金融科技(FinTech)或是數位金融3.0方面,仍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除了各方心態得重新調整外,在民間與官方、甚至是第三方(如公會)的相互配合方面,或許更需要積極地磨合。

因為在逐利的誘因下,民間通常跑的快,但基於風險控管與法規調整,官方通常會習慣性地踩煞車,而如公會的第三方,理應充當潤滑劑的角色,但或許因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或誘因不強,往往相對被動。因此,即使發想很好,各方的目標與方向也都一致,但在缺乏整合下,相關概念或政策推動,常常曠日廢時。

以電子函證平台為例,主要精神就是把舊有透過紙本信件往返所取得的函詢資料,轉化成雲端數位電子平台作業,讓原本需要長達21天的作業時間,可大幅縮短至1日內完成。同時,也可省下大量紙張、信封及油墨的使用,促進節能減碳的環保要求。更不要說,在函詢資料的正確性上,可大幅改善資料遺失、竄改及偽造的風險。簡言之,電子函證平台的設立,除了可大幅提高作業效率及節省成本外,也符合政府推動數位化金融環境的理念。

雖然有人擔心這種無紙化作業,不易確認發函及受函雙方的真偽,容易引發函詢過程中一些糾紛及弊端,且將所有資料統一集中在一個平台,一旦被駭客入侵,將會造成個資大舉外流。但以現有數位簽章技術的發達,如自然人憑證及工商憑證的廣泛使用,資料保護的技術層面其實不難解決,且平台建置可以朝僅做為資訊交換的方向設計,不需將相關資訊全部留存於平台上,自然也就減少個資洩漏的風險。

這樣的概念,看起來頗符合柏拉圖改善(Pareto improvement):在不損及他人權益下,可以提高所有參與者的福利(當然實際情況不完全是這樣)。照道理講,推動起來應該相當順遂,不會有太多阻礙。但實際情形卻非如此,關鍵因素就是文章一開頭所提的,缺乏一股整合的力量,以及心態調整。

其實,就台灣的金融發展來看,電子函證平台案例只是冰山一角。從過往到現在,台灣金融環境雖已從高度管制轉向自由化及市場化,但在大多數與金融有關業務的承做上,仍是將範圍局限於金融業者,不允許其他非金融業者插手(近來第三方支付稍有突破)。此一做法好處是容易監管,也不易出現大紕漏,但缺點是在科技快速創新下,無法跟上潮流趨勢。

例如,從2008年金融海嘯後蔓延到現在已經七年的FinTech風潮,在全球遍地開花下,台灣卻幾乎紋風不動。直到最近,金管會感到茲事體大,為急起直追,才於9月底成立金融科技辦公室,大幅開放金融業可百分百轉投資FinTech企業,同時計畫跟周邊單位籌資十億元設立FinTech基金及育成中心。金管會的做法,雖有點亡羊補牢之意味,但仍值得鼓勵,只是,方向上或許還可以再做修正。

觀察幾個FinTech發展相對成功的國家,做法上並非從金融業自身發展的角度思考,而是讓非金融業者(如科技公司)跨入金融服務領域,藉由科技優勢帶動金融創新。例如2014年在美國風光上市的網路借貸平台(P2P)Lending Club,就是非金融機構引領金融創新的最佳案例之一。

但Lending Club有可能在台灣成功嗎?答案當然是NO。因為基於金融風險考量,台灣迄今還是不願開放P2P業務。從這個例子也可以發現,金融科技的創新趨勢,不應將對象局限於金融相關產業,反而應將重點置於金融相關業務的開放,如允許科技公司可以從事金融相關業務。透過各產業(尤其是資訊科技產業)的優勢結合,才能真正推動FinTech發展。

做對的事,永遠比把事做對,來得重要。政策施行,不也如此!

viewpointtaiwan

Recent Posts

台積電與日本合作深化快跑,是因為美國助推?

科技力智庫執行長  烏凌翔  ...

10 個月 ago

民進黨執政下只有人民被電

資深媒體人  江振義 (閱讀全...

10 個月 ago

國民黨會在立法院強力監督政府

學術工作者 徐惠 (閱讀全文....

11 個月 ago

新國會應該全力掀開民進黨八年執政遮羞布

資深媒體人  江振義 (閱讀全...

11 個月 ago

中投、欣裕台收歸國有 行政法院為虎作倀!

中華民國法律政策協會副理事長 ...

11 個月 ago

總統絕對多數決,改變扭曲的民主

美國伊利諾芝加哥大學教授  汪...

11 個月 ago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