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專欄作家林穎佑

從鄭和下西洋看中國大陸海上絲綢之路戰略

銘傳大學國際事務與外交學程兼任助理教授  林穎佑博士

2017年中國大陸兩會期間,大陸外交部長王毅於記者會上指出,關於南海問題,中國大陸會奉行鄭和下西洋的合作精神,反對西方馬漢的海權觀念。並指出中國大陸的海洋戰略是走合作非對抗的路線。但事實上馬漢的海權論其實包含了制海權以及利用海洋兩個部分。其中前者屬於「海洋控制」,端賴制海權、海外擴張、攻勢作為諸手段,其重心在建構一支強大的海軍;後者為「海洋使用」,其要素則有殖民地(市場、基地)、航業(海運)以及商業(生產)。因此,王毅所提的海權觀念應只是馬漢所論海權中的一部分,畢竟海權並非專指海軍武力,其為一個海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地理和軍事力量的總和,是一國運用海洋的統合能力。

如今中國大陸擘劃的海上絲綢之路便積極與鄭和事蹟進行連結,期望藉此達到歷史的傳承的目的。並透過鄭和的歷史融合海上資源開發以及海上航行安全,藉此做為各國合作的利基點,進而推廣海權。因此若能同樣以公共財的概念,在探討海上絲綢之路時,將經濟與安全的元素帶入於此,特別是帶入海上救難以及海上安全(包含反海盜)的建制上,都是當前海上航行經常探討的議題。

以過去國家主權的概念經略海洋,容易與他國發生摩擦,但若能以共同開發海洋利益為合作的出發點,甚至以海上航行安全的目的,參考亞投行「利害關係人」的概念,以全球參與、國際合作的模式將海上安全視為公共財,讓各國參與其中,完成建構海上絲綢之路的國家發展戰略目標。

甚至由民間財團出面,以經濟為優先考量,跨國企業為參與主體,共同籌組海上保全,來確保水域的安全,避免海盜襲擾,並確保海上通道安全,以商業力量作為行為規範建制的考量,成為一種國際建制((international regime),來處理海上議題。讓各國能在合作中尋找共同的利基點,創造利益的最大公約數,或許亦是未來可行之道。

借用過去傳統歷史的意義來進行包裝,是當前中國大陸為避免「中國威脅論」的慣用手法。值得反思的是,當年在明成祖以及鄭和相繼去世後,大明艦隊便無再遠航,其中許多的造艦技術以及航海人才也因此無法流傳,導致日後雖有意再朝海上發展,但卻無力重起爐灶。之後的海禁,更是將這條曾為東西方交往做出巨大貢獻的海上絲綢之路拱手讓出,先被阿拉伯與印度所壟斷,再逐漸被西方人的新航路取代。當前海上絲綢之路雖有政治支持,但若忽略海權互利的本質,一旦政治決策改變,自然人亡政息,走向藍海的口號只是曇花一現。如何經略海洋,發揮海權,避免海上絲路變成海市蜃樓,這才是未來北京需要思考的課題。

viewpointtaiwan

Recent Posts

台積電與日本合作深化快跑,是因為美國助推?

科技力智庫執行長  烏凌翔  ...

8 個月 ago

民進黨執政下只有人民被電

資深媒體人  江振義 (閱讀全...

9 個月 ago

國民黨會在立法院強力監督政府

學術工作者 徐惠 (閱讀全文....

9 個月 ago

新國會應該全力掀開民進黨八年執政遮羞布

資深媒體人  江振義 (閱讀全...

9 個月 ago

中投、欣裕台收歸國有 行政法院為虎作倀!

中華民國法律政策協會副理事長 ...

9 個月 ago

總統絕對多數決,改變扭曲的民主

美國伊利諾芝加哥大學教授  汪...

10 個月 ago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