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工作者 黃靖麟
本(2017)年6月30日美國之音(VOA),以「美國參院通過法案允美國軍艦靠高雄港」為題進行報導,該報導說: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於6月28日通過了2018年國防授權法(NDAA),允許美台海軍軍艦停靠彼此港口,此對台政策有了重大改變。未來美國海軍將可定期停靠高雄港,太平洋美軍司令部也可以接受台灣軍艦的停靠。」
美國之音是美國國會重要的所屬單位,更是美國國會政策向世界宣告的窗口,此舉當然有相當的政治意涵。7月12日美國在臺協會主席(AIT)莫健(JamesMoriarty)參加我國「雙橡園80風華紀念攝影專輯」發表會接受訪問,對此訊息回應「不知道」,但也稍微提及有可能對美國軍艦有危險。此事引發軒然大波,當時政府表達歡迎,大陸外交部發言人陸慷則表示,此涉台內容嚴重違反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原則,是對中國內政的干涉,中方不可能接受。於是台灣媒體就宣稱,此案鬆動了美國「一中政策」。
半年後,12月9日大陸駐美公使李克新對媒體表示「當美國軍艦抵達高雄港之日,就是武力解放台灣之時」,在臺灣引起不同解讀。前陸委會副主委、文化大學社科院院長趙建民分析,李克新發言絕非個人意見,因此「把話講滿」讓美國知難而退。台師大政治所教授范世平則認為這樣的輿論無助於兩岸關係,因為台灣不會因此停止與美國的軍事合作,反而更緊密。除了政治分析外,本文認為更應從美國軍火工業鉅額利益的角度,思考亞太地區的軍事緊張情形,並預測未來發展。
近年美國有三個新武器呈現在世人面前,一個是由波音公司生產的F-18I(寂靜大黃蜂),其宣稱戰力不輸於洛克希德馬丁生產的F-35、前者提出F-16升級的F-16V(毒蛇),還有就是M1A2SEP-V3的改良生產。那麼這些新武器的潛在客戶有哪些?我們就透過這些客戶,來省思亞太安全。
首先探討F-18I。由於F-35過於昂貴致使外界認為,或可用功能差不多的該型機取代之。加拿大首先響應,只是後來與波音鬧彆扭,改向澳洲購買二手機。但是波音公司卻以大陸作為假想敵,更向澳洲推銷新型戰機,並在簡報中揭示,可以直接飛行到大陸進行攻擊。事實上,由於F-35太貴且生產時程緩慢,供不應求,鑒於亞太安全問題,該型飛機又能對抗SU-35,此對於印度與韓國都有相當程度的吸引力,該公司推估全球應有350架以上新的需求。而全世界有1350架飛機可供升級,若採升級方案也將是一大商機。
至於F-16V,是由臺灣參與研發、提供經費所產出的升級版,號稱可提升原有戰機220%的能力,臺灣有160架換裝,現在韓國、希臘與其他國家也將跟進換裝,全世界約有4500架次可供升級,而且每台售價至多3000萬美金,較F-35的1.2億美金、F-18I的9000萬美金便宜許多,升級費用相當可觀的利潤。
1980年代的M1戰車,在全世界將近有7780輛,是美國主要陸戰裝備,近年也提出售價將近500萬美金的SEP-V3改裝套件以提升作戰能力,若能獲得採用,那麼克萊斯勒公司將能有新的進帳。
在沙漠風暴、伊拉克戰爭後,這麼多新式裝備,到底要賣給誰?將成為軍火商最大的難題。因為有國家安全需求才有裝備需要,否則武器根本不能創造任何GDP,且會是各國經濟發展的沉重負擔。從這個角度來看,為了軍工鉅額利益,就不難理解,川普不顧中東地區穩定宣布承認以色列首都耶路撒冷的地位;以及美國國會2018年國防法案提升台美軍事交流的動作了。
美國的各項作為,無不牽動整個世界軍事發展,從區域和平的角度似無必要撩撥當地各種矛盾情緒,但是從軍工商業的角度來看,和平又是最大獲利的阻礙,因此全球區域矛盾在美國軍工商業需求下,將會一直有新的矛盾產生,卻也不能走向全面戰爭,因為軍事經濟還是得依賴良好的經濟環境,才能獲得穩定的軍火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