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流言終結者成員 IE BUSINESS SCHOOL台灣校友會創會會長 張中一
兩個名人的戰爭
李家同教授接受聯合報訪問時,以「希特勒是哪國人?」作為指標,感嘆不只青少年,整個台灣社會都缺乏國際觀,並認為這和媒體有很大關係。
以「翻轉教室」聞名的葉丙成教授,則表示不能認同。葉教授指出:「最大的問題,是目前掌握資源的中年以上的世代,對於世界創新的趨勢完全無法掌握,甚至是根本上的漠視。」「一個國中生要怎麼認識希特勒?大部份還是靠背課本才記得。」
葉教授也舉了幾個例子,試圖證明現代掌權的中年以上世代,對於創新趨勢的漠視。這些例子是:MOOC(大規模網路免費公開課程)、Kickstarter(全世界最重要的群募平台)、以及Twitch(全世界最大的直播平台)。
我在個人臉書批評葉教授的文字內容偏頗之後,葉教授又寫了兩篇辯白文。坦白說,葉教授越寫越突顯出自己的問題。或者應該說,這並不只是葉教授個人的問題,是國內觀點產出型知識份子的普遍問題。
到底發生了甚麼事
要精確掌握葉教授的問題,我們必須正確瞭解李教授原本說了什麼。
以下是李教授接受聯合報採訪的原文:
「李家同說,他有次在某個場合遇到一群國中生,心血來潮,問希特勒是哪國人?11名學生當中,只有2人答對,知道是德國人;有3人答美國人,因為他們把希特勒誤為希拉蕊,讓他哭笑不得;所有學生都不曉得希特勒是二次大戰時期的人,也讓他很驚訝。李家同接著問這群學生拿破崙是誰,只有2人知道是法國人;問俄羅斯首都在哪,竟也只有2人知道是莫斯科。」
葉教授的第一篇辯白文重點如下:
『但這個現象顯示的是,不認識 Adele 的人,很可能對社會當下高度普及的資訊的敏感度跟掌握度不高。如果他也不知道 MOOC(當今最重要的終身學習平台方式)、Kickstarter(當今可以看到最多創新產品的平台)等,那表示他對世界新的教育趨勢還有新的經濟模式,也都沒有了解的意願,遑論掌握。 所以我的文章真正在探討的問題是:「沒記住課本上的知識比較嚴重,還是沒有掌握新資訊、新趨勢的能力比較嚴重?」』
葉教授的第二篇辯白文重點如下:
『All I ask is:現代世界的公民,除了對既有知識的掌握外,也應該要具備掌握世界最新資訊與趨勢的能力與動機。基本知識很重要、歷史文化很重要。MOOC、Adele 都是文化相關的事物,不知道為何會有人認為我覺得歷史文化不重要?文章中也提到教育應該讓孩子知道二次大戰的意義跟影響,而非只是死背知識。』
觀點產出型知識份子的特色
觀點產出型知識份子的基本特色就是,他只負責產出觀點。至於立論是否有證據支持,他不負責。為了說明自己的觀點,觀點產出型知識份子往往喜歡找一個知名人物來攻擊,然後把被攻擊對象沒說的話塞到嘴裡。接下來把植入的話語當作證據,紮一個稻草人猛打,順便推銷自己的觀點。
李家同教授以希特勒為例,當作國中學生沒有國際觀的指標。這個指標是不是好指標,我們可以討論。但是知道希特勒,一定需要用死背的方式嗎?
葉教授整個立論的基礎,在於學生不應該死背、應該瞭解二次大戰的意義跟影響,但事實上葉教授無法證明。搞不好學生是看電影《美國隊長》才知道希特勒。葉教授同樣沒有證明,李教授在這篇專訪裡面使用的指標,只能夠透過死背來獲得。一開始的基礎是假的,後面全部對教育的論述自然也是空的。
讓我們進一步探討葉教授提出的三個指標:MOOC、Kickstarter、Twitch。請問不知道這三項,就代表「對世界新的教育趨勢還有新的經濟模式,也都沒有了解的意願,遑論掌握」嗎?
蔡英文總統的五大產業政策:亞洲矽谷、智慧機械、綠能科技、生技醫藥、國防產業。其中大概只有亞洲矽谷跟葉教授舉的三個例子,有相對多一點點的關聯。難道我們可以說,蔡英文總統對於「世界新的教育趨勢還有新的經濟模式,也都沒有了解的意願,遑論掌握」嗎?這就可以看出葉教授舉的例子,無法支持他想表達的觀點。
互相聲援的觀點產出型知識份子
葉教授是臺灣唯一的觀點產出型知識份子嗎?當然不是,不過這些觀點產出型知識份子往往相濡以沫,彼此互相火力支援。
葉教授批評李教授所講的指標「只能用背的」這個觀點根本站不住腳,但就是會有一堆「網路公知」跟風捧場、尬廣跟上、歡迎分享。這些人根據的只是一個虛假的論述,卻有引導輿論風向的強大功效,讓社會就此以為葉教授講的是對的。
今天把李家同教授貼上思想守舊、跟不上時代的標籤,沒準過幾天又把另一個資深學者專家生吞活剝,憑的都是空泛而沒有證據支持的觀點。
陽光是最好的解藥
這個社會要怎麼應付觀點產出型知識份子?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在陽光下接受檢視。葉丙成教授總是大談程式學習對教育的貢獻、翻轉教育對社會的貢獻、甚至說他努力用翻轉的方式進行偏鄉教育。但其實一路以來他所提倡的教育方式,並沒有被公開驗證過功效。
要檢驗葉教授的觀點和名聲是否牢固,我們應該仔細檢視他的主張還有行動。他的翻轉教育適合普遍推廣嗎?有沒有適用的限制?他在偏鄉的教育方式是否成功幫助弱勢學童脫貧,或者只是自以為良善的徒勞無功?
我們對於葉教授的公開發言也應採取同樣標準,在各種華麗詞藻的背後,他所提出的證據,是否經得起檢驗?作為一個工程師,我一向強調邏輯理性與實務經驗的重要。而我所受的商學教育,更強調論述時的證據支持與邏輯推演。
臺灣的觀點產出型知識份子,其論點和立場往往經不起陽光的檢視。更遺憾是,其中有許多是理工人。假理工學術之名,行憑空捏造之實。而這些觀點產出型知識份子的影響力,正不斷透過彼此迴響而放大,博取不相符的名聲。
我們這個小島需要更多陽光,不管是政治、商業乃至於輿論。陽光是很好的殺菌劑,對觀點產出型知識份子也是。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View Comments
台灣鬼島不意外,他們思考能力都已經退化了,只要看到中國就不知道在叫什麼
作者評論甚是!很多葉教授所舉的例子、評論的基礎點 (從之前的畢業作弊演說到近篇對李家同教授的評論,顯露出邏輯推論上的瞭解不深,似是而非的狹義批判令人感到失望!
我學教育 (在台灣也在美國)出身,到現在在工程領域任教作研究,對此句「假理工學術之名,行憑空捏造之實」感觸甚深!尤其對現代學生的教育影響,感到十分ㄧㄡ
作者評論甚是!很多葉教授所舉的例子、評論的基礎點 (從之前的畢業作弊演說到近篇對李家同教授的評論),顯露出邏輯推論上對原義的瞭解不深,似是而非的狹義批判令人感到失望!
我學教育 (在台灣也在美國)出身,到現在在工程領域任教作研究,對此句「假理工學術之名,行憑空捏造之實」感觸甚深!尤其對現代學生的教育影響,感到十分憂慮
這篇文章講來講去就是在講蛋頭學者嘛!?
這種人很多啊~
幾乎這個是全世界的普遍現象, 不可能改變的。
那請問此篇文章的觀點立論,是否可以提出證據支持呢?
"觀點產出型知識份子往往喜歡找一個知名人物來攻擊,然後把被攻擊對象沒說的話塞到嘴裡。接下來把植入的話語當作證據,紮一個稻草人猛打,順便推銷自己的觀點"→作者指出葉教授的錯誤的時候,不也是陷入了這樣的模式?!
"臺灣的觀點產出型知識份子,其論點和立場往往經不起陽光的檢視。更遺憾是,其中有許多是理工人。假理工學術之名,行憑空捏造之實。"→請問此論點的支持證據在哪?!如果作者認為葉教授一人就=許多理工人,那是否只要找出一位不是理工人提出的錯誤立論,即可反證作者立論錯誤?!
想攻擊別人就說攻擊別人,不需要發一個好似讓自己站在道德制高點,結果通篇只是打臉自己的文章
1.「→作者指出葉教授的錯誤的時候,不也是陷入了這樣的模式?!」作者此段並不是說「不能批評人」,而是在「批評人時所持的論述應該要實在」,敢問您這兩句批評的論據何在?
2.「→請問此論點的支持證據在哪?!如果作者認為葉教授一人就=許多理工人,那是否只要找出一位不是理工人提出的錯誤立論,即可反證作者立論錯誤?!」相信作者對於「許多理工人」的操作型定義是由其個人的經驗法則自由心證得來,您若不同意當然可以針對此點批評,但相信也有很多人會同意,寫文章(而不是研究論文)的時候有些地方是容許這樣做的,否則為求精確所有這類「許多、不少、時常」的形容詞都不能用了。可是無論如何,邏輯上要否定作者此一命題,您必須(1)找出母群體,(2)對於理工人/理工人之外類別下操作型定義,(3)透過普查或抽樣推估上開類別各佔母群體若干比率,然後您才也不過只是進入能夠談得上反證作者立論錯誤的「開始」而已。
從您提出的「所有」論述可以發現,您不僅未具道德制高點,甚至連「觀點產出型知識份子」都尚未夠格。當然誠如您所說,「想攻擊別人就說攻擊別人」啊,發個兩段破綻百出的文又如何呢?
對了,「百」只是形容,請別要求我真找出100個破綻啊......
舉雙手贊成樓上的回應,因為在我看來,作者正是犯了這樣的錯誤
"批評人時所持的論述應該要實在"→敢問作者批評葉丙成教授的論據何在?!是否也是同葉教授一樣,依據自身觀察及經驗法則呢?!
若真如同所言"「許多理工人」的操作型定義是由其個人的經驗法則自由心證得來"
那整篇文章的定義不就是"作者以其自身經驗反駁葉教授的自身經驗,並闡述自己的觀點批評這些(多數是理工人)以自身經驗產出立論的觀點型學者「憑的都是空泛而沒有證據支持的觀點」"
所以我說通篇只是一個打臉自己的文章
喔 對了 我從來不敢說自己是觀點型學者 甚至連學者都說不上
但我想不一定要學者才能質疑學者 就像不一定要教授才能告訴李家同教授說希特勒其實當過半輩子的奧地利人
反正我只要不會發打臉文打臉自己就好(攤手)
還蠻好笑的,的確國中生不一定要從課本上才能知道希特勒,但要求10個人中有2個人以上知道希特勒,那大概就只有課本辦的到了
試想,如果連一個在大眾中具有實用和普遍普遍性的Twitch我們都不要求有一個高比例的「知道」,又為何要去要求平常根本不會接觸的希特勒要被廣泛的知曉呢?
這一篇文章所談論的對象跟交通大學林盈達教授有沒有關係?
請問有看過林盈達教授做事方法的人會不會有類似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