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媒體人 烏凌翔
筆者在一月提出「科技競爭定義了新冷戰」的論述(https://is.gd/LquwKa)之後,碰到好多位國關學者,都不贊成,理由主要是當今全球的「經濟互賴」程度太深,不可能形成冷戰時期兩個壁壘分明的陣營。
五月初,川普大帝自以為美中貿易談判即將大獲全勝,突遭中共「反悔」,龍顏大怒,五月中旬,連續下令世界各國,對華為等中國廠商,停止提供「美國技術」。此一殺手鐧,一方面顯示大美霸權的科技實力仍執世界牛耳,另一方面,依據目前為止顯現出的效果,也證明筆者「科技戰定義新冷戰」之論述。
冷戰的「冷」,是指不同於開動軍武造成人員傷亡的熱戰。新冷戰,不是指重新開展一場冷戰,而是指「新形態」的冷戰。新在哪裡?新在:科技戰會降低經濟互賴,推動兩大陣營的形成。理由是:
科技應用必有規格考量,而全球化又造成市場贏家通吃的現象,於是科技大廠的目標都是全球市場,手段則是爭取制定規格。
例如,電視有 NTSC與PAL兩大系統,錄影機有VHS大帶與Beta小帶兩種,這些都是一般人熟知的例子。資通訊領域與3C產品的領域,更明顯:電腦的作業系統有微軟的視窗Window與蘋果的iOS、手機的谷歌安卓系統與i-Phone的iOS,而且不僅是一個系統,更是一個平台,甚至是一種文化。
開發出一個作業系統,也許不難,但如果都沒有應用軟體業者利用這個平台協助開發出各種 APP,就不會吸引大量的消費者來使用這個平台。反之,當有大量的APP與大量的使用者都滙聚在這個平台上之後,就形成了社群,形成了一種生活習慣,最後形成一種文化。
有人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先打開手機看看同溫層的留言,也有人整天抱著手機發帖回帖,捷運公車上對著手機發笑的人,更是每天可見。
現在,川普對中國說,對不起,我的科技-包括軟、硬體-都不再提供給你的科技產品製造公司了,就像兩個交戰國,絕不把軍需品賣給對方一樣。這行為用「科技戰」一辭來形容,再合適也不過了。
之前,「科技戰」被用了近一年,往往只是媒體形容美、中在科技領域競爭激烈所用的一個辭彙,筆者前文雖然定義了科技戰:雙方利用科技來進行對彼此的攻擊,但是只舉出一個範例:在網路竊取對方機密與試圖癱瘓對方網路。
現在川普對中國華為等廠商的斧底抽薪之計,又為科技戰提供了新的範例,就是先列出「黑名單」,再針對黑名單上的對象採取「禁運」與「封鎖」重要物資,藉以打擊對方整體實力。這些方法,本來就是大國施展權力的經濟手段,在關稅手段用到極限之後,終於祭出,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附帶提一句,川普天天照三餐針對中國大陸發推文,也是大國權力工具的運用手段之一,叫做「國際宣傳」,只是他老兄自己一個人全幹完了,也不用公關公司或發言人代勞,目的可能倒不是為了節省公帑,而是誰也沒法模仿他的強烈個人風格-包括說謊話不打草稿、也不臉紅。
除了經濟壁壘分明、很少來往之外,舊冷戰還有一個特徵,就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與以蘇聯為首的東歐共產陣營之間的意識型態針鋒相對,都以消滅對方為目標。美、中本來即是水火不容,但竟能化解,攜手「低盪」了許多年,但何時意識形態的衝突又浮出水面了呢?
中共建政之初,即以幫助KMT的美國為頭號敵人,甚至「一面倒」向蘇聯,共同對抗「美帝」,直到「老大哥」變成赫魯雪夫領導的「蘇修」;上世紀70年代,美國為了抵抗蘇聯而拉攏中共,中共也為了「四化」而與美帝暫時化解仇恨-其實只是暫時列為次要敵人。
1979年兩國建交;1989中共雖因爆發天安門血腥震壓民運遭美國+西方制裁了一段時間,韜光養晦之後,2001,柯林頓還是讓中國加入了WTO,接下來小布希政府忙著反恐而放任江澤民「悶聲發大財」,直到奧巴馬發現中共在經濟總量已把G7超越了6個,才想到要「亞太再平衡」,卻已經來不及了,但是,也沒在意識形態上,攻擊中共,直到川普登基。
現在,中國留學生,被視為間諜,一一不收了;孔子學院,被視為「巧實力」工具,一一關門了;華為、海康威視等公司,被視為國安威脅,一一封鎖中;整個中國-在川普政府報告中-被視為競爭對手“rival“,這個字隱含敵意,也許還不是antagonist(敵對者),但絕不是 competitor(競爭者)了。連「美國與一個十分不同的文明的較量」及「美國歷史上第一次有了非白人的大國競爭對手」這種話,都從美國國務院官員的口中說出來了!聽起來多像基督教文明在壓制伊斯蘭文明的喊話啊?
鄧小平生前曾交待與西方國家交往的策略之一是「鬥而不破」,照這個新冷戰發展的態勢下去,破與不破,恐怕已不是問題了,而是,會破到什麼程度呢?
pic by <a href=”https://www.freepik.com/free-photos-vectors/background”>Background vector created by vectorpocket – www.freepik.co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