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作家, 烏凌翔

小英呼籲大陸釋放善意,是一種智慧抑或戰術?

4 4 月 , 2016  

蒙古裔台灣人 烏凌翔

面對大陸上上下下明確劃下的兩岸關係底線-「九二共識」,小英卻呼籲大陸要釋出更多善意,這是深思熟慮之後的一種智巧戰略嗎?抑或是無可如何下的拖延戰術呢?

大約兩千三百年前,戰國時代,當時不算強大的齊國君主-齊宣王-接見來訪的孟子,請問說:國與國交往有何策略呢?孟子說:有啊,只有具仁義之風的大國能善待小國,舉例來說,建立商朝的君主湯對待葛國,周朝的肇始諸侯文王對待昆夷就是;另外,只有富智慧的小國懂得如何應對大國,譬如大王您跟獯鬻的來往,越國大王句踐跟吳國來往,都是小國跟大國交往的成功範例。

孟子雖然不算是國際關係學者,但是他把國家分成大、小兩類來論述它們的外交策略,還是很科學的,大與小,隱含的意義就是強與弱,問題在於他舉的例子,值得進一步推敲。我們看,他舉出齊國與獯鬻、越國與吳國的交往,讚揚是成功的小國外交,二者都是與他同時代的國際外交實踐,言而有據,然而,湯與葛、文王與昆夷的來往,都是遠古時代的傳說,離說話當時的孟子,都有至少一千年的光陰了! 為什麼他不舉同時代強國善待弱國的範例呢? 答案是,找不到。

從春秋到戰國,一直到最後由秦始皇統一了所謂的天下,多達幾千個弱小國家,都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了,弱國跟強國交往要有智慧,是實務上的經驗談,是幾千個被滅亡小國血淚換來的教訓。但是強國對待弱國要講究仁義,則只是孟子個人的呼籲,是一種在他的時代、就已經不復存在的大國外交策略了,換言之,強國要不要對弱國展現仁義之風,完全不是弱國可以左右的,弱國越是呼籲強國要善待自己,越顯示二者的力量有相當大的差距。

那麼,弱國要如何體現智慧的行為呢?我們不要在神話故事中找答案,就看看台灣吧。

台灣與大陸的人口數量、土地面積、經濟與軍事實力,都存在著極大的現實差距,中共更對台灣一直懷有主權要求要,台灣極力抗衡,兩方是標準的強弱對峙。中共曾經高喊要血洗台灣,後來轉換為和平統一。前者聽來殘暴,後者似乎較為仁慈,但重點是,二者都不是應台灣的要求而提出的,促成改變的真正原因是中共與美國的關係改善了,而美國是台灣的國際保護者。這就是前述強國仁或不仁,非弱國所能決定的實例。

從這個實例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強國只會因為國際情勢的變化-其實就是自己與其它強國關係的改變,而調整對外策略,弱國若能在國際強國爭鬥之中,找到自己生存的夾縫,那就是一種智慧了。上期文章介紹剛剛與美國關係解凍的古巴,也是一個實例,它在強鄰美國強大的主權要求壓力之下,投向蘇聯,尋求保護,蘇聯倒台之後,還能抗衡美國二十多年,令人敬佩,但最終,仍不能不與美國來往。

台灣要競爭大位的政治人物,都先赴美、日,拜會外交部門,閉門開會,坦白交待日後若是當選,不會給美、日惹麻煩,也希望得到美、日的承諾,日後不會背棄台灣。此一行禮如儀的半公開程序,也體現了弱國認清、並且順應國際情勢的一種智慧。以前阿扁試行「壞孩子策略」,想要破壞中、美關係,被視為 trouble maker,結果下台後還被美國修理-提供台北當局阿扁洗錢的證據。

看清了台灣在中國、美國、日本等強國爭霸的夾縫處境,就能看清台灣未來的國際空間問題,當然不是靠一張貼紙貼在護照上就能解決的,但呼籲中共釋放善意,按照前文分析,顯然無法改變強鄰的態度。綠營如果期望靠呼籲來改變對岸的態度,大概算不上是一種智慧,只是,拖延戰術的效果又能有多久呢?

, ,

By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