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專欄作家陳徵蔚

大學需要英文畢業門檻嗎?

健行科大應用外語系副教授  陳徵蔚

大學英語畢業門檻話題延燒,有學者質疑大學為何不自行舉辦英語能力檢測,為何要委外辦理考試?是否有圖利之嫌?

這不禁令我想到,進美國大學要考托福,進英國大學要考雅思,為什麼那些大學不自行舉辦英語入學檢測?而他們是否有圖利托福官方單位ETS、雅思官方單位IDP、UCLES與英國文化協會的嫌疑?

質疑英語畢業門檻的學者,當年必然也考過上述留學考試。同樣的,狀告政大,反英文門檻的同學,也早已高分通過了多益認證。未來她如果想留學,勢必也要去考托福、雅思。但為什麼沒有人抨擊、提起行政訴訟,憑甚麼外國大學要用單一標準量化英文能力?為什麼進入美國、英國大學,就要考托福、雅思?

或許是因為,前者大家擠破頭想進去,而後者人人拼了命想出來。進不去,總不成控告他吧?出不來,卻可以要學校負責,因為學生的權益,學校要概括承受。這就是難堪的現實。

只因為多益給予學校回饋金,就說大學圖利廠商,似乎太沉重,畢竟這要看錢最後進了誰的口袋。更何況對於基層語言中心工作人員來說,辦理校園多益測驗是額外業務,吃力不討好,甚至學校老師還要支援兼考,投入的人力成本並不低,倘若能夠不辦,或許很多人都會鬆一口氣吧?

大學之所以普遍請學生去考校外的英語能力認證,一方面是由於校內教職員的負擔龐大,一個語言中心往往要撐起全校英文與其他英語能力推廣業務,而沒有語言中心的學校,往往由通識中心或是外文科系負責。一個單位的老師能夠有多少位?別的科系老師只要教自己系上學生就好;語言中心則是必須教全校學生。除了負責教學、研究、服務外,如果還要再每年數次定期舉辦校內英語能力認證,勢必讓教職員疲於奔命。這是許多大學選擇「委外」的原因之一。

說委外其實也不精確,因為一般而言並非強制考多益、英檢兩種而已,也可以考托福、雅思等留學考試,以及劍橋認證考試等,許多學校都有換算標準。更精確的說法,應該是「校外認證」。

各大學選擇多益、全民英檢的原因,不外乎這些考試行之有年,擁有一定信譽,同時在國際、國內廣受公司業界肯定。學校自辦認證考試並非不可能;不過學校自辦有統一標準、公信力嗎?還是最後又被人說是形式主義、玩假的呢?

無論是哪個學校畢業,只要取得多益、英檢認證,社會一般就接受這個學生具有最起碼的英文能力。從這個角度看,英語認證考試給了學生一個可以超越學校標準的,超然客觀標準。而這也協助了許多學歷不是那麼亮眼的學生,取得一個可以縮短和名校畢業生差距的門票。當學生取得了連一流大學都難以達到的英語認證成績,而且又是校外具公信力的認證機構核發,當然更具競爭力。雖然這只是門票而已,但對於不屬於「天龍國」大學的學生,這張門票彌足珍貴。

學校只要學生參加英語認證考試,卻不輔導嗎?這真是天大的誤會,也無視於全國廣大默默耕耘英語教學的老師們的努力。

無論哪一所大學,從大一開始,英文老師們總希望學生好好學英文,也都有相對應的課程幫助學生提升英文能力。甚至圖書館,也都採購許多線上資料庫、英文教材,這都是希望學生能夠在老師督促、自主學習雙重管道之下,增進實力。

每個大學都有明確的英語教學政策,英文基礎能力提升了,考多益、英檢自然不成問題。那些質疑學校不輔導學生考試的人,我很想問,他們有沒有善用過學校的教學資源?他們真的沒有上過大學的英文課程嗎?又或者,他們可否提出,學校該怎麼輔導?針對考試加開衝刺、解題班嗎?其實這種班次也不是沒有。例如我任教的學校就鼓勵老師為同學額外加開證照輔導班,協助考取證照。我個人也曾經應邀到許多大學、中學演講、開課,協助學生通過英文認證。是學校真的沒有輔導學生?還是學生自己沒有去參加呢?這個有待商榷。

有人質疑,多益、英檢考高分,英文能力就好嗎?當然不是。英語能力檢測是確認最起碼的能力,這當然還遠遠不夠,真的要投入職場,或是在國外求學、生活,仍然相當不足。我自己考過多次多益,相當簡單,不需準備即可接近滿分。我每年也都指導出許多超過900分(滿分990)的學生,這的確是客觀的認證。

令人憂心的是,倘若連基本門檻都達不到,英文能力其實相當低落,如果就這樣投入職場,真的沒問題嗎?有人說考試靠的是技巧,不完全是實力,這種說法對也不對。語言是靈活的,考題是死的。掌握答題訣竅,的確可以大幅提高分數。但應試者好歹要具備一定的英文實力,才可能得到相對應的分數,縱使有誤差,總在標準值範圍內。所以考試無可否認的確具有標準、客觀性。

當然,英文能力的培養不能光靠考試,需要多方培養。大學也知道這個道理,舉我的學校為例,除了基本英文課程外,語言中心還推出「英語護照」制度,舉辦各種講座、活動、競賽,吸引學生參加,每參加一個活動,就有英語認證點數。此外,校園環境中處處可見英文的蹤影,也是希望增加學生接觸英文的機會。我個人多年來也投入大學、高中、國中的英語競賽訓練,幫助本校、中壢地區中學生取得各級競賽冠軍。

台灣不是英語系國家,我們的環境原本就沒有「沉浸式學習」的本錢。 即使我的課程採取全英文,學校上課完以後,除了真的有興趣的學生外,大部分的人都會將英文拋在九霄雲外。也因此在生活中營造英語教學環境,是各大學努力的方向,但卻有實質執行困難的地方。即使如此,透過競賽和各種活動,各級學校都在努力推廣英文,這一點不該被反對英語檢定者全盤否定。

有學者質疑英語畢業門檻是玩假的,因為老師都鼓勵學生考試,考試不過就修課,而課程眾所周知可以「歐趴」。學校、老師鼓勵學生考多益、英檢,那是因為經過一個學期的上課、期中、期末考,培養學生基本英文能力之後,當然會希望學生參加一個較為客觀、公正的考試,一方面符合學校畢業門檻,另一方面也增加學生取得就業證照的數量。

但這並不表示學校、老師心中就只有認證考試,放任學生的英文能力不管。這全然是不公平的指控,也令全國廣大默默付出的英文教師感到心寒。以敝校為例,我們會希望學生先考認證測驗,再參加補救學分課程,是因為希望學生在準備考試的過程中,自主學習、增加英文能力。我們當然有提供配套課程,但是沒有一定的學習壓力,很多人真的對英文「能避就避」。英文能力檢定成為一個安全網,在學生數年英文學習後,客觀評估學生的英文能力,出發點是良善的。

至於認證考試無法過關的同學,許多學校實施補救課程,但課程卻通常放水,這又牽涉到兩個實務層面的問題。其一,負責補救教學的教師承擔了學生能否畢業的壓力,當學生最後就卡在英文能力這關時,師生間絕對會出現正面利益衝突。在教學良知與人情壓力的拉扯下,很多老師會選擇「只要乖乖出席,就不要刁難學生」的做法。正因為如此,學校更加不宜自辦英語能力認證,以免各方壓力造成考試不公。認證考試的精神不是「委外」,而是「外審」,由校外機關評定,才能避免校內舞弊。

其次,學校的出發點是利用「門檻」為壓力,督促大部分學生取得認證資格,確保畢業生品質。但無論門檻多低,就是有人達不到這個標準。倘若因為這個門檻影響畢業率,又會引起教育部關切。再加上教育部壓根也沒有規定英文為畢業門檻,這只是學校為了學生品質所設定的「內規」,造成了一個兩難窘境:只要大部分學生達成了英語認證的目標,少數怎麼考也無法通過的學生只要一鬧,學校也沒有立場堅持不讓他畢業。最後,也就只好便宜行事了。

真的要嚴格執行,讓學生不取得資格就不准畢業,玩真的可以嗎?其實也可以,如果今日大學沒有面臨招生困境,沒有生員壓力的話,或許可以做得更嚴格些。但如今全國大學面臨少子化困境,倘若某大學「特別難畢業」的風聲傳出,造成招生困難,誰敢承擔這個後果呢?想當然爾,大學會選擇「給學生方便,也給自己方便」這條路。而也正因為學校處於這種利害關係中,更不適合擔任英文認證的機構,反而交由「外審」較為適當。

無可諱言,大學在學術工業產業鏈中,扮演著「量產」畢業生的角色,它們的「產品」必須符合產業與學術需求。雖然有少數學生在家自學,而且成效也不錯,但那畢竟是少數,大部分的人仍然進入學校,按照標準的課程進度,培養最起碼的專業能力。而專業能力如何「量化」評估?只好通過認證。或許這是為什麼近年來英語能力認證成為顯學的原因。

當然,認證並非評估能力的唯一指標,但卻是在非英語系環境中,投入較少資源,可以達到較快速、顯著且可評量程度的依據。以單一標準評定英文能力是可悲的,所以其實許多大學院校也在推動「多元英文能力」標準,透過交換學生、海外實習、海外志工、打工遊學、競賽等方式,讓學生真正投入全球化環境中,拓展視野,學以致用。

這些方式都很好。但是我們不能忘掉,有許多學生的家境與經濟能力並不一定容許他們海外圓夢,他們或許必須半工半讀維持家計,或是自力更生。這些都是那些身處頂尖大學,光憑著學校光環就可以找到不錯工作,或是家境優渥,從小接受良好教育、享有優勢教育資源的學生所無法了解的。對不少普羅大眾的家庭而言,辛苦工作,送孩子上大學,學習專業之餘,花個不到兩千塊,取得英文認證能力,也買一張可能有機會進入較好企業的門票,是個投資報酬率較高的選擇。

英文無庸置疑是在全球化浪潮下廣為通用的語言,但當然也並非唯一語言。懂英文可以讓我們與外國人更方便的溝通;但是其實這世界上還有許多其他語言:西、法、德、日、韓、泰、越語,不勝枚舉。大學不是不明白「全球化」的視野並非單純建立在英文,例如我所任教的學校語言中心,就提供給學生上述七種語言的學習管道,並且積極延聘師資。然而,大學資源有限,即使有誠意投資多元文化教育,卻仍然必須正視到英文做為全球化語言的優勢位置。這是「霸權」,但在中文尚未成為主流語言(雖然它是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之一)之前,我們勢必還是得接受現況。

目前已經有學校取消英文畢業門檻了,而不少學校仍在觀望。學生當然可以在不必面對英文的學習環境中,專注於本職學能,順利畢業。只是畢業後,當謀職時需要多益或英檢成績時,不用再考嗎?當學生的時間充裕,準備起來也輕鬆些。畢業後,一邊工作一邊準備考試,或者根本因為就業競爭力不足,很難找工作時,怎麼辦呢?大學英文老師們應該很高興英文不再成為畢業門檻,至少這樣就不用再應付因為壓力而產生的大量教學負擔。但是學生呢?競爭力如何提升?這值得深思。

viewpointtaiwan

View Comments

  • 英語畢業門檻的爭論

    政治大學日前舉行校務會議,通過廢除英文畢業門檻,並且可以溯及既往。除了政大,台北大學、清大、成大、中興、東華、台師大、陽明、台大、中山等多所大學的學生會或學生議會響應,要求大學廢除英檢畢業門檻。
    去年,要求廢止英語畢業門檻的政大法律系五年級生賴怡伶,對政大提起行政訴訟,各校學生組織紛紛響應,反對英語畢業門檻,認為適法性有問題,學校無權在教育部的規定之外,另行增加畢業門檻,讓學生因此無法畢業。
    因為,確實有學生就是卡在無法通過英語門檻而領不到畢業證書。
    不認同學校採計外部機構的成績做為評量標準,形同將英語考試外包,卻沒有在學校對學生施予相關的英語教學。
    有學生反應,各校增加了英語畢業門檻後,多未推出相應的教學課程,讓英語變成「零學分、零授課」的假門檻,因此要求大學應廢除英檢畢業門檻。
    其實,大部分的大學都有大一英文課程,且列為必修,大二以後要不要繼續進修英語,學生也可以自行決定到外語相關學院或學系去選修有興趣的課程,指責學校「只有門檻卻沒有教學」,未見公平。
    採行外部機構的考試成績做為標準,有其必要性,畢竟這些機構發出的證照有國際學術機構認可,具公信力,如果讓各校自行出題、考試、訂定畢業標準,恐怕會有不一致的後遺症,如何判定各校通過英語畢業門檻的學生,其英語能力在一個可以評比的水準上呢?
    學生畢業後,要到國外繼續升學或是求職,一旦需要英語能力的證明,通常也都是要求提出各類商業、留學機構等英語檢定考試成績,因此,如果大學以此類考試的成績做為門檻,對學生來說,其實比較便利,日後或許就不必特地再去考一次了。
    大學將英語列為畢業門檻,與教育部的獎助政策有關。教育部教學卓越計畫的經費補助,針對各校設定了各項指標,透過這些指標的得分高低決定補助經費多寡,學生外語能力就是其中的一項指標,因此全台有超過九成大學都實施了英語畢業門檻,規定學生必須參加校外英語考試如多益、全民英檢等,達到各校指定的標準才能畢業。
    也有學生反應,外面機構考試的費用很高,等於是額外增加學生的負擔。這個問題其實可以請學校補助有困難的學生,或是學校與這些機構簽約,以集體報名費用打折的方式,降低費用,而學生可以視需要,在一定期間內分梯考試。換言之,費用的問題並不是無解的。
    目前網路上的知識與資訊,超過一半以上是以英文呈現,英語能力的重要性無可諱言,大學設置英語畢業門檻,正是希望讓學生能夠擁有基本英語能力,在全球化市場,具有一定的競爭力。
    廢止外語畢業門檻後,為強化英語能力,學生自己就要更用功了;然而,以台灣學生的慣性,一旦沒有了英語畢業門檻,其主動學習力會有多高?是相當令人擔心的。http://merit-times.net/2018/01/11/%E7%A4%BE%E8%AB%96-%E8%8B%B1%E8%AA%9E%E7%95%A2%E6%A5%AD%E9%96%80%E6%AA%BB%E7%9A%84%E7%88%AD%E8%AB%96/

Recent Posts

台積電與日本合作深化快跑,是因為美國助推?

科技力智庫執行長  烏凌翔  ...

9 個月 ago

民進黨執政下只有人民被電

資深媒體人  江振義 (閱讀全...

9 個月 ago

國民黨會在立法院強力監督政府

學術工作者 徐惠 (閱讀全文....

10 個月 ago

新國會應該全力掀開民進黨八年執政遮羞布

資深媒體人  江振義 (閱讀全...

10 個月 ago

中投、欣裕台收歸國有 行政法院為虎作倀!

中華民國法律政策協會副理事長 ...

10 個月 ago

總統絕對多數決,改變扭曲的民主

美國伊利諾芝加哥大學教授  汪...

10 個月 ago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