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行科大應用外語系副教授 陳徵蔚
12月4日,我專程北上參加綠色和平組織的彩虹勇士號(Rainbow Warrior)甲板餐會。彩虹勇士號是一艘三桅機帆船,以風帆作為主要動力,長期以來從事反捕鯨、反核試、保育原始森林等活動,近期則是推動塑膠垃圾減量。用餐期間我正好坐在船長Peter Willcox身邊,談到不少環境議題,也讓我對現況憂心不已。
我十分關注垃圾污染議題,為了減量,我隨身攜帶木製餐具、不鏽鋼吸管、容器、杯子,以及購物袋。當然,台灣垃圾處理做得相當好,超過九成以上的垃圾都可以被回收焚化。然而即使如此,仍有約一成的垃圾並未適當處置,甚至可能汙染海洋。而世界各地對於垃圾處理的效率不一,製造垃圾的能力卻同樣驚人,造成了環球的垃圾問題。我曾在2014年寫過一篇〈令人戰慄的太平洋垃圾帶〉,並於2016年再度撰文〈從海洋浩劫中看見人類的偽善〉,都是希望引起民眾對於海洋垃圾問題的注意。
過去我對垃圾污染的認知,頂多停留在海洋垃圾分布範圍廣闊,但卻沒有想到一個更嚴重的問題:塑膠垃圾會分解,成為更加細小的裂片微粒。在海洋不斷的浸泡、磨蝕之下,塑膠微粒越來越小,甚至肉眼都難以察覺,並且難以被過濾。這些微粒雖然細小,卻仍然是塑膠,並不會消失。隨著體積變小,表面積增加,反倒具有高度吸附性,毒性遠高出背景環境千百倍。
根據美國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定義,體積小於5釐米便可被稱為「塑膠微粒」(microplastics)。塑膠微粒的來源,一方面是清潔用品(如洗面乳、牙膏)中添加的「柔珠」,另一方面則是來自於各種塑膠用品分解後產生的裂片。值得注意的是,甚至連市面上標榜「生物可分解」的塑膠也未必可靠。
根據消基會在2016年所做的統計,台灣市面上14款標示環保的塑膠袋,其中10款根本不是真正的「生物自然分解」,而是裂解為塑膠微粒,可能造成更大的汙染!真正可以生物分解的塑膠,必須經過認證,屬於「可堆肥分解」(compostable),也就是在固定溫、溼度狀態下完全分解,且不能產生有害物質,因此絕對不能含有PE、PP、PS、PVC等四種塑膠材質。
目前市面上的產品,大多只是添加了玉米澱粉或碳酸鈣的塑膠製品,裂解後形成的微粒汙染更嚴重。即使真的符合「生物可分解」的塑膠,也必須要在堆肥環境下被掩埋,才能夠被完整分解。倘若在河川、海洋等流動水域中,並無法完全被分解,同樣會造成垃圾汙染問題。因此,根本解決塑膠垃圾污染的方法,只能靠民眾的減量,特別是避免「一次性塑膠」的使用。
為了人類的便利,大量塑膠製品被生產,只使用一次就被丟棄,卻永遠造成環境負擔。大量塑膠圾圾流入海洋,較大件的可能纏繞海洋生物,再其次者被海鳥、魚群吞食,造成消化不良、死亡。我看過照片,海鳥肚子內充滿垃圾,無法飛行覓食,腹脹卻飢餓而死;有個影片,海龜鼻孔內插入了吸管,環保人士幫牠拔出時血流如注,慘不忍睹。而最細小的塑膠微粒,則是無孔不入地被海洋生物吸收,成為潛在卻更為嚴重的問題。
一般而言,塑膠微粒進入魚體內,會停留在內臟中,被人類攝食的機率較低。當然,塑膠微粒所吸附的毒素仍然會隨食物鏈進入人體。然而,當人類食用螺貝類時,由於是整顆攝取,那就絕對會讓塑膠微粒直接進入體內。根據英國國會環境審計委員會(EAC)報告指出,當一個人吃下六粒生蠔時,便會同時吃下約50個塑膠微粒。而這個數量勢必將會隨著塑膠垃圾量的增加,大幅攀升。
英國《衛報》曾於2016年報導,海洋中約有五兆件塑膠垃圾,常被魚類、鳥類誤食,傷害全球海洋生態。英國倫敦皇家學院海洋學家賽比利(Erik van Sebille)甚至發現英國海域大部分塑膠垃圾最後都會漂流到北極被冰封。過去數十年有超過一兆件垃圾被冰封在北極,數量甚至比太平洋垃圾帶更多!而2017一項報導指出,英國赫爾大學在英國南極調查發現,一直保護著南極淨土的「南極繞極流」已經被垃圾突破,塑膠垃圾開始進入。當地的鯨魚、海豹、企鵝都是捕食磷蝦與浮游生物維生,當塑膠微粒進入南極,將造成難以估計的生態浩劫。而一旦全球暖化,南北極融冰,這些被冰封的垃圾再度回歸海洋,更將造成恐怖衝擊!
當環保人士努力淨灘、淨海的同時,怎麼料到塑膠微粒根本無法被「過濾」,更別說被「回收」、「清理」。根據Peter Willcox觀察,他認為目前海洋塑膠微粒數量甚至遠遠高於眼睛可見的塑膠垃圾。談到這個現象,他悲觀地說:「身為人類的一份子,我對於我們所做的行為感到羞愧,這個爛攤子必須留給下一代,實在令我難堪。我並且對於海洋環境的未來感到悲觀」。的確,我們都該慚愧。但是慚愧之餘,我們應該如何亡羊補牢呢?當我詢問綠色和平全球執行長Jenifer Morgan台灣人還能做些甚麼時,她提到了綠色和平正在推動的「無塑校園」活動:從校園開始做起,減少塑膠垃圾。同時,在校園舉辦園遊會時,留下美好回憶,卻不要製造塑膠垃圾。綠色和平提供協助與資訊,幫助校園達成這樣的目標。
我抱著沉重的心情回家,在路上遇見了一位同樣參與餐會的女士。她告訴我,她透過身體力行,影響同事、大樓住戶。如今在她的公司裡,人人自備餐具、杯子、環保袋,平時開會訂便當,要求餐廳完全不要提供免洗筷、湯匙、塑膠袋。同時,他們也自動要求便當業者不要附贈養樂多,減少製造塑膠罐垃圾。同時,她自願擔任大樓環保委員,協助垃圾分類,並且宣導環保理念。她不強迫大家環保,但是協助住戶共同達成垃圾減量的目標。聽著她的經驗分享,我稍微感到了一絲絲希望,只是這樣的努力,還要更多人的投入。不只是台灣,全世界都應該要重視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