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作家

四不像的類主權基金?

30 3 月 , 2016  

台灣經濟研究院兩岸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吳孟道

隨著新政府上台的日子日益接近,各項振興經濟議題也陸續被拋出。日前,民進黨總統當選人蔡英文提出類主權基金構想(或稱國家級投資基金),就是想要藉由國家力量,引導包括智慧機械、物聯網、生技醫療、綠能科技及國防等五大創新產業發展,最終帶動產業的升級與轉型。

此一構想就如同主權基金中的產業發展基金(development funds)一樣,都是將國家資源策略性投入國內(外)特定產業,藉此形成產業群聚效應,促進產業發展,並進一步帶動經濟成長。這樣的概念很好,方向也是正確的,畢竟過往已有諸多設立主權基金國家,在協助產業發展上取得成功經驗。例如新加坡淡馬錫控股公司(Temasek Holdings),草創時期就是以培育及扶植當地製造業為目標,之後並成功培植出新加坡航空、新加坡電信及星展銀行等國際知名企業。另外中國投資公司(China Investment Corporation)也透過對中國國內金融機構的注資,讓工商銀行、建設銀行及中國銀行得以在全球銀行排名名列前茅(2015年The Banker第一類資本排名分別為第一、第二及第四)。

不過,即使國際上已有這麼多成功經驗,但細究蔡英文提出的類主權基金初步構想,卻可能出現四不像結果。最終可能又是雷聲大雨點小,對產業的升級轉型不見得具有實質效益。例如在成立方式方面,民進黨想法之一是以國發基金為主體,在國發基金下另外成立一個子基金。問題是國發基金現有資產不過只有3,600億元新台幣,相較於資產規模動輒數十兆台幣的外國主權基金而言,差距實在是天壤之別。嚴格說來,這樣的規模大多只能以國內新創事業或中小企業投資為主,並無法跨足海外併購市場。當想要競逐國外特定產業的先進技術時,這樣的規模如何與人競爭?特別是就需要投入高額研發經費的生技醫療產業(尤其是新藥產業)來說,可能連前期燒錢的爐子,都搭不起來,更遑論薪柴支應。

再如資金來源方面,民進黨希望由政府及民間共同出資,且政府持股不過半,以保持基金操作彈性。問題是當政府及民間意見不一致時,誰說了算?政府還是民間?更不用說,有能力加入此一國家級投資基金陣容的,一定是有相當身家規模的企業財團。一開始的資金來源篩選,難道不會有獨厚特定財團之嫌嗎?公民合營的爭議如何解決?參與對象選擇與資金分配流向的公平性又如何兼顧?

從國際成功案例來看,無論是以油元或外匯儲備做為資金來源,幾乎絕大部分主權基金都是由政府做為單一出資者,鮮少是由政府及民間共同出資,而這也是為何主權基金特別強調國家主權財富的由來。

蔡英文想要藉由類主權基金帶動國內產業升級轉型的構想很好,但做法上可能還是得再深思熟慮、重新檢討一番。否則如果搞出一個四不像,只怕期待愈大、傷害也會愈大。

 

, ,

By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