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戰略前瞻協會會員 宋磊
蔡政府上任至今,在不願意接受、承認九二共識的情況下,同時也無法提出更新穎的兩岸論述後,2016年至今台灣已失去七個邦交國,僅剩15國家與我國維持正常的邦交關係,在此情形下,外交突破便成為政府努力的目標。
7/20,台灣與遠在歐洲的立陶宛,兩國不約而同的表示願意互設「代表處」,這不但是繼於「索馬利蘭」(Somaliland)設立代表處後,第二個「非邦交國」願意與台灣互設代表處,這也成為當前外交部與政府大力宣傳的外交政績。只是,這個外交成績真的堪稱完美嗎?該外交成果能視為突破嗎?
因蔡政府至今不願意在兩岸論述上提出一個中國大陸願意接受的方案,兩岸高層隨即進入冰凍期,拋開平日的言語攻擊不談,台灣光是在過去六年期間,已失去七個邦交國,部分邦交國與台灣甚至有超過半世紀以上的邦誼,原先在兩岸關係和緩時,台灣能夠順利參與「世衛大會」、「國際民航組織大會」,伴隨著兩岸關係不佳,連帶影響我國參與國際組織、國際社會的機會,雖然美國政府不斷拋出任何看似立於我國的外交法案,但仍舊沒有解決台灣所失去的邦交國數量。
換言之,馬政府時代所辛苦建立的外交成果與兩岸互信,蔡政府上任後不但沒有珍惜,台灣目前獲得的外交成果遠不如所失去的基礎,台、立兩國互設代表處又能為台灣獲得多少實質的外交利益呢?
台灣因有兩岸因素,在對外路線的選擇上,兩岸與外交政策必需相輔相成。對台灣來說,兩岸政策的穩定有賴於台北、北京之間的政治互信承諾,尤其是當台灣仍是以「維持現狀」作為與對岸互動的基礎下,相關的政治語言內容就顯得更為重要。
筆者固然同意,蔡政府沒有刻意說出任何刺激性的言語激怒北京,但回顧過去數年,蔡政府也沒有刻意提出新的兩岸論述,或至少給予更大的政治善意,政府反而仍是以意識形態掛帥,並作為兩岸政策的施政基礎,隨著兩岸仍未有更為實質的政治承諾、互動,在外交政策上台灣仍無法回到馬政府時代的光景,或至少得到一個指標性的停損,看似台灣的外交突破,但仍無法改變台灣所失去的外交基礎。
至少,立陶宛與中國大陸是維持正常的邦交關係,兩國所互設的外交機構為「大使館」,無論立陶宛對於北京在人權議題上做出多少的批評,但至今立陶宛仍是遵守「一中原則」來與北京互動;如同美國、日本與大多數國家一樣均維持「一中原則」作為與中國互動的外交基礎,多數國家包括立陶宛在內,仍未與中華民國恢復邦交,這就是台灣今日必須面對的外交課題,而這更是血淋淋的國際現實。
台、立兩國願意互設代表處是一項小成果,但客觀來說,台灣無需毫無限制的宣揚兩國之間的關係,更無需將其視為外交突破。政府要努力的方向在於,恢復兩岸高層之間的互信、互動與對談才是務實之舉,蔡若有更大的外交雄心,更應將重點放在恢復到馬政府時代的外交處境,甚至突破馬政府時代的外交成果。
(照片來源:台視新聞)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